(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社会制度相同)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开放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
(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1985年
(2)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理论的内涵: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1992年,南巡讲话,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一句话评价***: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理论写进党章,并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团结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6.我国促进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
(1)提出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中考复习知识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