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扳指:
作者2:古称蝶,本为拉弓射箭时套于拇指上勾弦的工具,后成为套于手指上的装饰品。清宫旧藏的扳指多以质地硬滑的玉、翠为料,既可减少男子射箭时的摩擦力,又使拇指不易被弓弦划伤
作者1:革带:
作者2:意思是皮做的衣服束带
作者2:革带上有专门的用来固定的设备,在使用的时候只需互相搭扣就可以,一般是缀在革带的顶端互相连接的地方 连接装置从形状上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种,钩状的叫做钩,也有称作带钩;环状的,一般叫做鍋,还可以叫做带鍋 带钩在西周的后期以及春秋的前期就已经出现了
作者1:护腕:
作者2:也可以叫环臂甲或者护臂,主要有这几点作用: 1.拉弓放箭时不被弦伤到手或袖子 2.对拼过程中保护手臂,可以用来抵挡攻击,相当于小型护盾,因为对拼过程中最容易受伤的就是手 3.防止肿胀等伤害 4.擒拿防索腕,扣脉门,扯袖口
作者1:玉佩:
作者2:“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由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钦诗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写作“佩” 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玉佩历来受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爱,他们以玉喻身,用玉的品质作为自身德行的标准
作者1:簪花:
作者2:不只是女子才簪花 苏轼的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描写男性簪花的风俗 簪花的礼仪还延伸到了宋代的其他大型活动中。比如,皇帝、皇后过生辰在宋代被称为”圣节”,是国家的大型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宋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官纷纷簪花
作者1:抹额:
作者2: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抹头,是将布帛织锦等物折叠或裁制成条状围勒于额前,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起源可以远溯到商周时期,但“抹额”一词始于唐代,于明清时代较为流行
作者1:折扇:
作者2:又名“撒扇”、“纸扇”、“繳扇”、“掐扇”、“招迭扇”、“招叠扇”、“聚头扇”、“聚骨扇”、“權子扇”、“旋风扇”、“紧头扇” 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 折扇最早出现于可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的公元五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建康,《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
作者1:禁步:
作者2:禁步是古代女子挂在裙边的饰物,一般由金 属或玉石制成,顾名思义,如果行走的步子 不紧不慢,禁步的声音会清脆动听,如果行 走过快,禁步上的流苏会飞扬碰撞,有制止 大步失礼行动的作用
作者1:步摇:
作者2:步摇区别于发簪的,就是其上有流苏,因行步则动摇而得名 步摇的花式繁多,有龙凤花鸟等,材料主要有金、银、玉、玛瑙等 也有许多独具匠心与寓意的设计,如下图的红豆骰子步摇 取自“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之意。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宵。”来形容杨贵妃。
作者1:掩鬓:
作者2:掩鬓是用在发髻两边,对称使用,在明清时 期流行,一般质地轻巧,工艺精致
作者1:璎珞:
作者2:璎珞为女子颈饰,分为硬璎珞与软璎珞,硬 璎珞多由金属制成,缀有珠饰,软璎珞多由 珍珠串成
小说素材整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