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的外形与狼、狗等相近,但比狼略小,而远大于赤狐;体长85-130厘米,尾长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体重15-20千克左右。头宽,额扁平而低,吻部较短,耳半圆形;额骨的中部隆起,所以从侧面看上去,从额头到吻部的头顶轮廓没有明显的凹陷,不像其他犬类那样有显著的脑门。
豺的四肢也比狼稍短,有助于在山地峭壁间攀岩,以及林间穿行;尾较粗,毛蓬松而下垂,呈棕黑色,类似狐尾,尖端为黑色或棕色。体毛厚密而粗糙,体色随季节和产地的不同而异,一般头部、颈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侧等处的毛色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内侧为淡白色、黄色或浅棕色。北方的豺,外表粗犷,白色的腹部和红棕色的背部界限分明,对比明显,而且颊部和吻部多白色,两颊和颈部毛发很长,显得脸部和头颈很宽;南方的豺,体型苗条,腹部多为浅黄色,与背部的颜色对比不如北方豺明显,而且很多个体的吻部和颊部为黑色,头颈也没有北方豺那样的鬃毛状的长毛,显得脸型精瘦。
下颌每侧具2个臼齿;在犬科中,只有南美的薮犬的下臼齿也是每侧2枚,其余种类的下臼齿都是每侧3枚甚至4枚。豺的牙齿结构显示,它比狼的肉食性更强。
豺捕猎多在清晨和黄昏,有时也在白天进行。善于追逐猎物,也常以围攻方式捕食。以大中型有蹄类为主食,在南亚的主要猎物包括白斑鹿、赤麂、水鹿和野猪等,在中国西部的山地甚至可攀岩围捕岩羊;在四川和秦岭等地曾是羚牛的主要捕食者,但如今随着当地豺的绝迹,各保护区的羚牛种群已失去了天敌的调控。豺行动敏捷,善于跳跃,原地可跳到2米高、3米多远,借助于快跑,能跃过5-6米宽的沟堑;借助于岩壁等落脚点,也能通过三级跳等方式,跳过3.5米高的岩壁、矮墙等障碍,其灵活性在犬科中位居首位。[9] [15] [16]
豺擅长游泳、跳跃和攀岩,是现存犬科动物中本领最多、最灵活的种类,也是捕猎能力最强的犬科动物之一。豺也是很爱玩的动物。它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是高高跃起,用身体侧面砸向同伴。在玩耍前,它们会和狗一样,先伸直前腿做鞠躬状,同时咧嘴,仿佛在笑,之后原地高高跃起,再然后用后腿立起,像狐狸那样用前腿摔跤,随后一只跑开,另一只追上,用躯干侧面砸向前者;前者则就地躺倒,用四肢还击。在动物园中,豺也会这样跃起,与喜欢的人类玩同样的游戏。
豺的叫声非常独特,科学家已分辨出11种不同的叫声。它们不会像狼那样长嚎,但在招呼同伴时,会发出一声类似赛场吹的哨子的叫声,来通报自己的位置,协调群体行动;因此英文中又称其为“口哨犬”(Whistling dog)。这种高频的叫声很适合在茂密的林地中传播。它们的其它叫声还包括:表示友好时的呜咽、表达敌意时的吠叫和咆哮、发出警报时的尖叫,以及黄昏时整个族群重聚时的短嚎等。
豺(学名:Cuon alpinus):是犬科、豺属唯一的现存种,亚洲特产。大小似犬而小于狼,体长85-130厘米,尾长45-50厘米,体重15-32千克。吻较狼短而头较宽,额头比狼平,耳朵半圆形,四肢比狼略短。尾比狼略长,但不超过体长的一半,其毛长而密,略似狐尾。背毛红棕色,毛尖黑色,腹毛较浅淡。下臼齿每侧仅2枚,而绝大多数犬科下臼齿每侧有3枚。
与狼相比,豺更偏向于在林区和山地生活。群居性,豺群通常包括5-12只个体有时几个豺群也会组成30只以上的大族群。豺群中雄兽居多,性比约为2︰1;雌性成年后扩散出去。集体猎食,以有蹄类为主食。圈养条件下寿命可达16年,野外寿命可能仅7-8年。历史上广泛分布于整个北亚、南亚及东南亚,但近年数量锐减,在全球的分布范围也在向南急剧退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写作根据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