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与行动:成功的双翼
老鹰在天空翱翔,是因为它向往高远的蓝天;梅花在寒冬绽放,是因为它渴望散发芬芳;小河欢快地奔跑,是因为它想要汇入大海的怀抱。正是因为有了目标,它们才能日复一日地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首段点评
歌德说过:“人生的意义在于找到前进的方向,并努力实现它。”就像在茫茫大海中的灯塔,目标就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每天都会有努力的动力,生活也会变得充满希望。
秦朝末年,刘邦看到皇帝的仪仗时说出“大丈夫当如是”,正是这个目标让他带领乡亲们推翻暴政;科学家布鲁诺为了传播真理,宁肯忍受烈火也要坚持自己的学说。这些人都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但目标就像种子,如果没有行动来浇灌,永远开不出花朵。司马迁如果不游历四方收集史料,就写不出《史记》这样的巨著;李时珍没有尝遍百草,也无法完成《本草纲目》。我们少年学生想要好成绩,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做练习、不复习功课,考试时也只能对着试卷发呆。
当然,定目标也要量力而行。就像树苗不能妄想一夜长成大树,我们制定目标时既要有勇气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刚开始学骑自行车时,与其想着马上参加比赛,不如先把平衡掌握好;刚开始练字时,与其追求书法家的水平,不如先把横平竖直写好。
春天的小溪奔流向东,是要去见识大海的广阔;刚发芽的小树努力生长,是要成为遮阳的绿荫。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目标写在笔记本的扉页,用每天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行动,给理想插上翅膀。相信终有一天,我们都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二.民族精神的多元交响
2025年
全国一卷
1200字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一个民族穿越风雨,砥砺前行。老舍笔下艺人面对困境的隐忍、艾青诗中鸟儿嘶哑歌唱的抗争、穆旦诗里带血拥抱的牺牲,分别从不同维度诠释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它们交织成一曲震撼人心的多元交响,奏响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乐章。
隐忍以行,是民族精神中深沉而坚韧的力量。老舍在《鼓书艺人》中描绘的艺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却因内心的翻腾而开不了口。这看似怯懦的背后,实则是对生活苦难的默默承受,是在困境中保存希望火种的智慧。正如历史上无数普通民众,在天灾人祸、强权压迫面前,没有选择鲁莽的冲撞,而是以隐忍的姿态积蓄力量。敦煌莫高窟的工匠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地雕琢壁画、塑造佛像,将对艺术的执着与对生活的信念融入每一笔勾勒、每一刀凿刻。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种默默坚守的隐忍精神,让璀璨的文化瑰宝得以留存千年,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隐忍不是屈服,而是以柔克刚的生存智慧,是在困境中静待花开的从容,它让民族在苦难中保持着生命的韧性,等待崛起的时机。
勇于抗争,是民族精神中激昂奋进的旋律。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只鸟儿,即便喉咙嘶哑,也要为热爱的土地放声歌唱,这是对命运不屈的抗争,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回顾历史,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戊戌变法的谭嗣同,从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战士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诠释着抗争精神。林则徐面对鸦片泛滥,坚决虎门销烟,向列强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豪迈诗句,彰显了为变革不惜牺牲的抗争勇气。在当代,面对科技封锁,我国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在芯片、航天等领域不断突破;面对生态危机,无数环保工作者与志愿者积极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抗争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奋起,在挑战中超越,不断向着光明与希望前行。
彼岸的逝言2水月镜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