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清宫露台南沿和御路、阶陛衔接处,有三个涵洞,高近两米左右,宽一米左右,名为"老虎洞"。据说,因为皇宫中等级森严,侍奉皇帝的内传不能登上露台和御路,只能在"老虎洞"中来往穿行。
南书房轶闻
乾清宫的南庑房有一南书房,据载,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这里去除了鳌拜。当时康熙皇帝召见鳌拜,命赐茶。内侍用开水煮过的碗盛茶水,以盘端至鳌拜面前,鳌拜接茶时,因碗极热烫手,茶碗砰然坠地。鳌拜身后的内侍乘势一推原本做了手脚的椅子,鳌拜扑摔于地。康熙皇帝呼曰:"鳌拜大不敬"。一群健壮的少年立即涌出来将鳌拜擒获
导游小姐说完后,大家又讨论起来。静怡牵着仲仁的手说,这里真好,我们以后就待在这里吧!
仲仁说,可以啊,孩子们都不用管了,我们想待在哪里都可以啊。
导游小姐说,这里是西六宫,大家跟我来。
西六宫
紫禁城内廷西六宫,在明清两朝皆作为皇帝妻妾之居所。位于中轴线左侧,与东六宫对应。清朝在雍正朝以后的历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宁宫为寝宫,而是在东六宫或西六宫选定一坐空宫为寝宫。晚清时期西六宫的格局改动较大,不再与东六宫对应。
在明清两朝皆作为皇帝妻妾之居所形式不再与东六宫对应。
西六宫是清代后宫妃嫔的住处,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启祥宫(太极殿)。因整齐有致的坐落于紫禁城的子午线西侧,因而被统一称作西六宫,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子午线东侧的东六宫。而东、西六宫(有时又被称做东西十二宫),又像两腋般夹挟著中央的后三宫,因而与古代所谓的掖廷相对应。
永寿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外檐装修,明间前后檐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为槛墙,上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内高悬乾隆御笔匾额“令德淑仪”,东壁悬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悬《班姬辞辇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内廷东西十一宫的匾额“俱照永寿宫式样制造”,自挂起之后,不许擅动或更换。
正殿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东西有耳房,殿前东西亦有配殿各3间。院落东南有井亭1座。
永寿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见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国内灾情异象屡屡出现,皇帝在此宫斋居。清代顺治帝恪妃,嘉庆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圣宪皇太后居永寿宫,乾隆皇帝居乾清宫南廊苫次,并诣永寿宫问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硕和恪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设宴于永寿宫。道光中晚期,外侮内患日盛,而朝廷内部一味讳饰,将各疆吏密奏匿于永寿宫。光绪以后,此宫前后殿均设为大库,收贮御用物件。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末代爱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