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嚣和昌意都是很有心计的人,谁也不肯示弱,都暗下决心,非让这葫芦里的水流到颍水不可。他们二人都带着葫芦来到嵩山脚下,一个站在山崖南边,一个站在山崖北边,各自把葫芦打开,放出水来,只见那清凌凌的水从山坡上飞流直下,就像两条大河,滚滚往东流去。这两股水穿峡谷,越平地,只流了二百里就干涸了。他俩都焦急地抱着葫芦摇了几摇,还是不见一滴水。没办法,只得按照黄帝交代的秘诀,又把水收到葫芦里,再次试验。一次、两次、三次……一日之内试了几十次,仍和头几回一样,流不到地方就干了。晚上,他们躺在床上想:长这么大,无论跟谁较量,还不曾失败过,再大的困难,没有难倒过,今天,竟然让这葫芦难住了。可是父亲大人明明交代,只要掌握要领,这两个能容下二百里水量的葫芦定能流三百里路程。这要领到底在哪里呢?这一夜,他们俩谁也没有睡好觉。
两天过去了,他们仍没有成功。
第三天清早,玄嚣高高兴兴地来找昌意,他说:“弟弟,我想出一个妙法,一试准成。”昌意想,既然你一试准成,怎么还会对我说呢?就问:“哥哥,你有什么办法?”
玄嚣说:“你可记得,父亲大人曾说过,只要掌握要领,这两个能容下二百里水量的葫芦能流三百里远。这要领还在两个葫芦上。你想一个葫芦单独能流二百里,要是两个葫芦合到一块儿,就是四百里。既然能流四百里,从嵩山脚下到颍水才三百里,何愁流不到呢?”
昌意一听,恍然大悟,伸手抱住哥哥连声说:“妙!真妙!”
当即,兄弟二人便一齐上山,同时打开葫芦,水流有百十里路,两股便汇流在一起,直入颍河,颍河水量骤时增大,向东流去,从此后永不枯竭。
玄嚣、昌意兄弟二人,这才把黄帝和众前辈请来。黄帝和臣僚们一看,都高兴地连声称赞:“好!好!真是后生有为。” 黄帝又把他俩叫到一块儿说:“从这里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两股水汇流一处,水量就越来越大,永不枯竭;两股水一分开,就没多大劲了。百条江河能汇成大海。这和治国一样,人心不齐,百事无成;万众一心,上下一致,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你们弟兄二人,无论谁接替王位都要带领百姓,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
玄嚣和昌意听了父亲的教诲,互相谦让。最后昌意说:“这是哥哥先出的主意,应该由他接替父亲的王位。”玄嚣说弟弟年轻能干,还是让弟弟干吧!两个人让了半晌,黄帝看他们都有诚意,就说让玄嚣接王位,昌意辅佐,共商国家大事。
传说,黄帝把玄嚣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溱水,把昌意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洧水,两河汇流后流经新郑、长葛、鄢陵流经扶沟,汇入颍河。
关于双洎河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姑娘名叫溱,小伙名叫洧。中原一带有踏青游春的习俗 ,这年春,溱和洧来到田野玩耍,你追我赶,时而扑蝴蝶,时而吹柳哨,玩得十分开心。溱还把一束兰花送给她的情哥哥洧,哥哥又掐一束芍药送给情妹妹溱。有人看到这男女相爱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爱情诗《诗经·郑风·溱洧》,诗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在古时候郑国的郊外,洧水河边,春光烂漫,成群的男女青年来到这里踏春游玩,他们无拘无束,女的手拿兰草,男的手拿芍药,他们通过嬉戏选择佳偶,如看中了对方,女子送与兰草,男子送与芍药。这首《溱洧》是《诗经》中极具代表性的爱情诗篇,它生动描绘了男女在田园欢乐聚会、自由表达爱情的情境。
中华历史五千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