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 秦始皇
三国吴末帝孙皓更是梦想封禅泰山,既可彰显自己圣明,又可扭转孙吴衰势,然而泰山在曹魏境内,无法前往。孙皓竟想出一变通闹剧:命大臣“至阳羡县,封禅国山”。因此,历来儒者多不将其视为封禅。
仙小君:毕竟,前述生前未曾封禅泰山的帝王们顾及自己的名声,还不敢或不愿像秦始皇、孙皓那样无法无天,肆意妄为。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很多帝王无法、不敢、不愿封禅泰山。概言之,这些原因有:
仙小君:国家未统一可以说是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前述皇帝们无法封禅泰山的重要原因。
一则,国家分裂,对皇帝们来说,这是人生污点,是自己无德无能的体现,自然不宜禀报天地。因此,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后,欲起兵伐晋,一统天下。朱彤上奏附和,并为苻坚描绘出一幅一统天下、封禅泰山的宏伟画面:“回驾岱宗,告成封禅,……终古一时,书契未有。”苻坚阅奏,兴奋不已,大呼“吾之志也”!苻坚罔顾王猛临终遗言,义无反顾地发动战争,却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前秦随即崩亡。封禅泰山,遂成黄粱。
二则,魏晋南北朝时,除西晋武帝灭吴后至“八王之乱”前,天下堪称一统外,其余时间,天下分崩离析,泰山若在敌国境内,自然无法前往封禅。吴孙皓以祭祀境内山脉为“封禅”,梁武帝欲“封会稽,禅国山”,都是因此所致。
金海乐: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
小月皇:据礼书记载,封禅泰山,对帝王品德和能力皆有较高要求。因而,一些比较“自觉”的帝王往往以自己德、能未臻圣贤为由“谦辞”。曹魏明帝时,大臣蒋济赞扬明帝“参成天地之道,纲维人神之化”,奏请封禅泰山。
后羽:总算比较了解自己的魏明帝略带夸张地回答说:“闻蒋济斯言,使吾汗出流足。……吾何德之修?……吾不欺天也。”嘴上谦辞,可他内心应是无比向往。所以,他一面拒绝蒋济奏请,一面又命礼学名臣高堂隆起草封禅礼仪。倒霉的是,不久,高堂隆去世。封禅之事,随之束之高阁。南朝宋文帝、孝武帝、隋文帝皆曾以德行浅薄为由,婉拒群臣封禅奏请。
老翁:魏明帝
如果说魏明帝以自己德能浅薄而婉拒封禅属“谦辞”,那么,有的皇帝拒绝封禅,可能真是心有暗鬼。晋武帝灭吴后,群臣屡屡鼓噪封禅,却屡遭晋武帝拒绝。尽管大臣们以“劳谦”“抑损”来解释晋武帝反常的决定,究其实,或许是晋武帝深鉴曹魏失国、司马氏篡位成功的经验教训(高平陵之变),及在篡位过程中诛除异己,卑鄙残辣的经历,这让他怎敢面对天地?
与晋武帝相似的是隋炀帝。他在父亲隋文帝在位时,极力奏请封禅泰山。他即帝位后穷奢极欲,“东西游幸,靡有定居”。在位14年,大规模巡幸达八次;居住京师长安的时间,不足一年。纵使如此,他也未曾有封禅之念。他不是不热衷于封禅泰山,而应该是不敢去。毕竟,杀兄弑父、穷奢极欲,即便暴虐无耻的隋炀帝,或许也无法坦坦荡荡地面对天地神祇。
鹤岗:齐桓公自恃功高,欲封禅泰山。管仲说远古帝王封禅时,需用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江淮三脊茅、东海比目鱼、西海比翼鸟,及凤皇、麒麟、嘉穀诸般祥瑞。如无上述物品和祥瑞,贸然封禅泰山,就是欺瞒天地,不仅无福,反招灾殃。面对这些闻所未闻的珍物祥瑞,齐桓公只好悻悻地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鹤岗:有些帝王在位时,虽文治武功、国泰民安、“祥瑞”频现,但不期而至的天灾(洪灾、旱灾等)、人祸(外敌入侵、权贵内乱)等不祥事,往往成为他们主动或被迫取消封禅的重要原因。唐太宗贞观六年欲封禅,被魏徵以大乱甫平,灾害频仍、贼党蛰伏伺机作乱为由谏阻;贞观十五年封禅因天象异常、太子李承乾谋逆、薛延陀侵伐而止;贞观二十一年封禅因洪灾爆发、财力枯竭、民变频频等事而止。热衷封禅的唐太宗终其一生,未能践行封禅,成为他人生一大憾事。
梦莹华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