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长秋宫里有人想听寿春的军报,养伤完毕,重新上朝的太子总会抽空来报消息。
“要说崔侯的确腹有智计,原来他故意将军中勋贵子弟不服管教的消息传扬出去,又大张旗鼓地在路上剿匪,叫彭逆党羽以为大军不仅远在天边,还情势堪忧。谁知崔侯已暗中让子晟率轻骑抄小径日夜奔袭去了!”
太子笑看了一眼偎在皇后身边的如英:“前几日,子晟已攻下首城,更斩杀了彭逆的一个先锋大将,这回功劳可大了!”
如英直接无视了凌不疑,与皇后道:“陛下慧眼识珠,崔侯知人善用,这不,轻轻巧巧就夺了一个头彩!”
皇后笑着点了一下如英的额头,太子也知道如英性子别扭,怕她羞恼,遂说起了别的:“母后,这几日楼太仆甚是高兴,你猜为何?原来他的侄儿楼犇楼子唯近日立了一份大大的功劳。”
皇后疑惑:“楼犇?他也随军去寿春了么,我怎么没听说?”
太子笑道:“他哪会随军,他可是四海云游的逍遥客,一身的洒脱自在。”
“母后还记得那座铜牛县吗?因县内有炼铜场,是以历任县令将城池浇筑得高厚坚实,若真要硬攻,死伤怕是不小。谁知楼子唯能言善辩,深谙纵横之道, 竟说服了守城的彭逆将军弃暗投明。如此,不废一兵一卒,那座铜牛县亦失而复得了!”
太子看起来十分高兴:“父皇今日还夸楼子唯颇有几分文昌侯年轻时的风范呢!”
皇后笑道:“可见陛下十分欣赏此人了!”
随着前方捷报频传,寿春之战虽未完结,但大胜之局已定。
这日午后下起了冻雨,地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冰棱,皇后怕如英行走出事,留她在长秋宫歇下,等天好时再回家住,如英自无不可。
晚上,文帝照例来找皇后用晚膳,酒罢饭饱,他状似无意地道:“如英啊,朕听说你生父与万松柏是结义兄弟。”
如英一边给皇后添了碗热腾腾的参枣乌鸡汤,一边答道:“回禀陛下,正是如此。两位长辈不仅情同手足,万程两家亦是通家之好,程家次子已经和万家第十三女定了亲事。”
文帝看着那碗汤,心里有些酸溜溜的。
那红参,是文昌侯府秘法所制,最是补气强身,可惜数量十分有限,女孩只紧着皇后用,旁人连根参须都摸不到。
文帝脸上毫无波动地道:“今日御史黄闻来奏,弹劾万松柏有荡乱法纪之事。”
如英脸上也毫无波动,还温言提醒皇后先喝汤,再吃肉,肉可以不吃,汤一定要喝。
文帝无语了,这小女娘每次都不按常理出牌,他问道:“你都不求情吗?”
如英也无语了:“陛下您又不是偏听偏信之人,再说那群御史,用家父的话来说,一个个平日里吃饱了没事干,只知道拿着鸡毛当令箭,无事生非,又欺软怕硬,尽会逮着老实人欺负,碰上个硬茬,缩得比谁都快,墙头草都没他们会识别风向!”
文帝和皇后都忍不住笑了,崔祈可不就是那个硬茬么,再刺头的御史到了他跟前,也得乖乖缩成一个球,任他盘来盘去。
正巧这时翟媪捧着一口暖笼进来,如英起身接过,将暖笼中的一个小小陶盅端出来,恭敬地捧给文帝:“陛下请用,这是茯苓莲子汤。因为莲子要炖得十分绵软才香甜,是以费时较长,现在才炖好。”
汤中一点荤腥都不沾,甚是清鲜解腻,更兼茯苓养胃,莲子除烦,平日爱用的酒肉的文帝觉得十分受用。
有一说一,这小女娘的确观察入微,体贴孝顺,但他还是习惯性地训了一句:“不许打趣朝廷重臣,传出去像什么话!”
星汉灿烂之人美如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