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几位离去,李承乾的心思转到了教材编纂的问题上。他心里有个大致的框架构思:重中之重,他认为教材应以自然科学为核心。诗词歌赋、古文辞章这类,钻研的人早已车载斗量,无须赘言;倒是自然科学领域,探究者寥寥,正所谓“缺啥补啥”,这正是他们教育所需填补的空白。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他对人才极度渴求,尤其是非传统、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人才,特别是精研物理化工的专才。这种迫切需求,让他坚定地将自然科学定为教学之重。
要是没有这批能人,许多活计他不得不亲自上阵,他倒是没啥意见,但李世民绝对不让他这么干,说什么好好的太子不当,偏去当个工匠,这哪儿说得过去嘛!这群首批招来的学生,他可是对他们满怀期待,将来多少大工程,都指望着他们来操刀落实。至于什么因材施教、文理分科之类的,他决定一概不管了,全给这些家伙来硬灌式的自然科学教学,也就是理科呗。当下时代需要啥,这些学生就得学啥。
想透彻了这些,李承乾便把自己的教学需求一股脑儿告诉了系统,让它按照这标准定制教材。待教材生成出来,他自己先过目验收,没问题就立马安排印刷。这次要印的教材,可不简单是入门级别的玩意儿,它层层递进,学完整套,只要再配上相应的专业书籍,干专业工作那是绰绰有余。
抄书真是个体力活,熬人得很,可跟真气印刷一比,就成了瞬间爆发的猛劲儿。说白了,这两样都挺耗精力,只不过一个磨时间,一个省时间罢了。休息那会儿,李承乾又吩咐系统把翠华山书院的虚拟模样给亮出来。为啥?就因为这家伙打心眼里爱惨了这模型。不过讲真,旁人瞅着,估计也就看他对着空气一顿乱舞,像极了个失了魂的傻瓜。
捣鼓了半天模型,李承乾猛地醒悟:“哎呀,这玩意儿现在哪造得出来啊!”他质疑的正是眼前这个模型的实现可能性,以当前技术水平,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系统倒是给出了回应,建议他将这复杂的模型转化为一叠叠设计图纸,就像建造一栋楼需要好几张详细的图纸那样,逐一分解呈现。然而,随之而来的又是李承乾的一阵窘迫。他盯着这些图纸,满眼困惑,心里直打鼓:“唉,我瞧着都跟看天书似的!”作为非建筑科班出身的他,自个儿都一头雾水,更别提让其他人来看懂了。
一张张图纸再次经过系统的精心梳理出炉,李承乾默默点头,尽管那些专业内容他还是一头雾水,但至少,上面的文字是他熟悉的现代汉字,这一点已让他心满意足。打印完毕,简单整理后,只待送至印刷坊批量复制。不过话说回来,图纸这类玩意儿无法直接复印,得找个靠得住的人,带领工人们依图施工。无疑,这个重任非李淳风莫属。尽管图纸上的文字已是当下所用,其中诸多设计理念却依旧超前,仿佛系统在竭力简化,仍无法触及底线。看来,唯有李淳风能在短时间内深谙图纸精髓,进而精准调度众人展开施工。
屋外来人了,一个管家。
开年那会儿,李世民差遣武士彟去利州走马上任。武士彟心想,利州那地儿山高水远的,头脚一到,少不了诸般不便。于是,他琢磨着自己先带些人马打前站,等在那儿安顿好了,再把长安城里的家眷接过去。
谁知这时候,武珝偏巧考进了书院。按理说,这是个挺好的机遇,进里面念书也是极好的。可谁承想,头一天她还顶着“状元”的光环,第二天就成了伺候人的小丫鬟,这叫哪门子事儿啊!哪个能咽得下这口气?武珝好歹是堂堂一州都督的女儿,家里没到揭不开锅、无以为继的地步,犯不着去做人家的使唤丫头,就是太子那说法也不好啊。长安城里留守的武家人坐不住了,聚一块儿合计了一番,大伙儿一致认为,还是让武珝退了学,赶往利州比较靠谱。
大唐纨绔太子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