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
4.《本经》:“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5.《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神农本草经》
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甘,平,无毒。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治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治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治消渴,伤寒壮热。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甘,性平无毒,入胃、大肠二经。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奇毒,治往来之温疟。 葛根疗热解表,故入手足阳明。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平,味甘辛,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葛根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辛无毒,得地金土之味,入足阳明经燥金胃。气味轻清,阳也。
其主消渴者,葛根辛甘,升腾胃气,气上则津液生也。其主身大热者,葛根气平,平为秋气,秋气能解大热也。脾有湿热,则壅而呕吐;葛根辛甘,升发胃阳,胃阳鼓动,则湿热下行而呕吐止矣。诸痹皆起于气血不流通;葛根辛甘和散,气血活,诸痹自愈也。阴者从阳者也,人生阴气,脾为之原,脾与胃合,辛甘入胃,鼓动胃阳,阳健则脾阴亦起也;甘者土之冲味,平者金之和气,所以解诸毒也。
葛谷气平味甘,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阴中阳也。阴中之阳为少阳,清轻上达,能引胃气上升,所以主下痢十岁以上,阳陷之症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甘、辛,性凉,入足阳明胃经。解经气之壅遏,清胃腑之燥热,达郁迫而止利,降冲逆而定喘。
《名医别录》
无毒。主治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治消渴。伤寒壮热。白葛,烧以粉疮。止痛断血。花,主消酒。一名鹿藿。一名黄斤。生汶山。五月采根。暴干。(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分布产地
分布区域
:
除西藏、新疆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道地产区
:
野葛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等省。
生长环境
:
生于山坡草丛中或路旁及较阴湿的地方,或生于海拔1000-3200m的山沟林中。
药理研究
化学成分
:
葛根主要含有黄酮类(含量为0.06%~12.30%)和香豆素类,黄酮类成分主要有葛根素、黄豆苷元、黄豆苷、黄豆苷元8-O-芹菜糖(1→6)葡萄糖苷等;香豆素类成分主要有6,7-二甲基香豆素,6-牻牛儿基-7,4-二羟基香豆素等。此外,还含有葛根苷类,如葛根苷A、葛根苷B、葛根苷C等;三萜皂苷及生物碱类成分。
药理作用
:
1.主要药理作用
(1)解热
(2)降血糖、降血脂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
(2)抗心律失常
(3)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
(4)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
(5)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形成
(6)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写作可以用到的知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