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又名:北柴胡、南柴胡、地熏、山菜、菇草、柴草
性味归经
:
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
: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所属分类
: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始载于
:
《神农本草经》
药材简介
:
柴胡,中药名。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主治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退热截疟。春天采较好,在雨后土地湿润时,用特制工具挖掘。
柴胡按产地及药物性状不同分为南柴胡和北柴胡,按品种分为竹叶柴胡和春柴胡两种,其中春柴胡又名“芽胡”,特指春季采收的全株幼嫩柴胡,所以春柴胡是柴胡植物的一种类别。
临床应用
主治
:
1.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3.气虚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
药方选录
:
1.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常与防风、生姜等药配伍,如正柴胡饮(《景岳全书》)。若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柴胡多与葛根、羌活、黄芩、石膏等同用,以解表清里,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菊花、薄荷、升麻等辛凉解表药同用。现代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于外感发热,有较好的解表退热作用。若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本品用之最宜,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伤寒论》)。
2.治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若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常配伍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等,如逍遥散(《和剂局方》)。
3.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治疟疾寒热的常用药,常与黄芩、常山、草果等同用。
用法用量
:
柴胡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10克。
柴胡也可入丸剂、散剂。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疏散退热宜生用,用量宜稍大;疏肝解郁宜醋炙,用中等量;升举阳气宜生用或酒炙,量宜少。鳖血炒可退虚热。
注意事项
: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不良反应
:
临床上,柴胡注射液偶见不良反应报道,严重者可致人过敏性休克。
中药歌诀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
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相关组成
中成药
:
正柴胡饮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防风、生姜、赤芍、陈皮、甘草。
功能与主治: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流感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柴胡注射液
药物组成:柴胡。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及疟疾发热。
写作可以用到的知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