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本草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神农本草经》
味甘辛。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辟温疾,障,邪毒蛊。久服不夭。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大肠、脾、胃、肺四经,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阳明之齿痛。引诸药游行四经,升阳气于至阴之下,故名升麻。又主解百毒,杀精物,辟瘟疫,除蛊毒,止泻痢。白芷为使,形轻而坚实,青绿色者佳。
升麻提气解肌,故入此四经。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平微寒,味苦甘,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升麻气平微寒,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味苦甘无毒,得地南方中央火土之味,入手少阴心经;味苦则燥,入足阳明胃经。气味轻清,阳也。
其解百毒者,气平而寒、味甘而苦,能清能和,所以解毒也。其杀百精老物殃鬼者,升麻禀平寒之气,则得清阳通达之性,能破幽暗、制精鬼也。瘟疫、瘴气、邪气,皆天地郁塞熏蒸之气也;平寒能清,苦能泄,甘能和,所以能辟之也。蛊毒阴恶败坏之毒,甘苦之味,能和能解,故药入口,蛊即吐出也。 其主中恶腹痛者,甘能解毒,苦能泄邪也。其主时气毒疠头痛者,甘平和毒,苦寒清热,平苦又燥湿也。其主寒热风肿诸毒者,平甘以和之,寒苦以清之,入膀胱,能散寒热风肿也。喉痛口疮,火郁于上也;其主之者,苦寒之味,火郁发之也。
久服不夭,轻身长年者,升麻为阴中之阳,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所奉,其人寿也。盖必佐补药,方可久服耳。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辛、苦、微甘,性寒,入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利咽喉而止疼痛,消肿毒而排脓血。
《名医别录》
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轻身长年。生益州。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分布产地
分布区域
:
1.大三叶升麻: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
2.兴安升麻: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
3.升麻:分布于山西、河南西部、湖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
道地产区
:
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四川、青海等省亦产。
生长环境
:
1.大三叶升麻:生于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
2.兴安升麻:生于海拔300-1200m的山地林缘、林中或山坡草地。
3.升麻:生于海拔1700-2300m的山地林缘、林中或路旁草丛中。
药理研究
化学成分
:
主要含酚酸类成分:异阿魏酸,升麻酸A,B,C,D,E;三萜及苷类成分:兴安升麻醇,25-O-羟升麻环氧醇-3-O-β-D木糖苷;色酮类:降升麻素。
药理作用
:
1.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毒
(2)镇痛
(3)镇静
(4)抗炎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肿瘤
(2)抗凋亡
(3)抗骨质疏松
写作可以用到的知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