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P11-P15 )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⑵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空想社会主义(P11-P12)
(1) 产生原因: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2)历史进步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局限性: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②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的正确途径。
3.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P12-P13)
(1)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工人运动的意义:①实践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②理论意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4、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两大发现(P14-P15)
( 1)唯物史观
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②内容: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
①创立: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②内容: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5《共产党宣言》(P15-P16)
(1)历史意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主要内容:
①《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义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6、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P17相关链接)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