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A:
唉,看了好压抑啊。
不过说实话,有时候我也真想摆烂,不上学不上班,就像江若水一样被人养着算了。
•作者回复:
被人养着? 你看到的只是她不用为生计奔波,却没看到她连呼吸哪口空气都不能自己选择。你想要的‘摆烂’是主动休息的权利,而她承受的是被剥夺一切权利的永恒劳役。
这根本不是一回事。
祝你永远不要体会到这种‘好日子’。
--------------------
•读者B:
江若水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逃跑?换了我,我早就怎么怎么样了吧啦吧啦……
•作者回复:
因为你活在拥有无限可能性的现实世界,而她活在一座无缝的黄金牢笼里。
你假设你有警察、有朋友、有社会支持系统。她有什么?她的看守是她法律上的丈夫和婆婆,她的狱卒是她血缘上的父亲和兄长。
你拥有的整个‘外部世界’,对她而言根本不存在。不要用你的自由,去衡量她的囚禁。
--------------------
•读者C:
作者写法太极端了。
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的家庭。为了制造悲剧而制造悲剧,人物缺乏逻辑动机。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理性’分析。但权力的本质就是不需要向受害者提供‘逻辑’。
霍恩贝格夫人的动机就是维持控制,江先生的动机就是获取利益,这本身就是最冰冷、也最普遍的‘逻辑’。你认为的‘极端’,对很多身处类似结构性压迫中的人来说,就是不敢言说的日常。悲剧从来不是‘制造’出来的,它是权力不受制约时自然结出的果实。
--------------------
•读者D:
我哭得喘不过气来了。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家庭的影子,虽然没这么极端,但那种用‘为你好’进行的控制简直一模一样。
谢谢你写出来,我感觉我被看见了。
•作者回复:
谢谢你‘看见’了她,也看见了故事背后的东西。 是的,江若水的古堡是一个极端隐喻,但那种被最亲的人以‘爱’之名剥夺选择权、否定自我价值的痛苦,并不罕见。
请记住,真正的‘为你好’,前提一定是尊重你作为独立个体的感受和意愿。希望你能从故事里获得力量,守护好自己的边界。
--------------------
•读者E:
总结一下:珍爱生命,远离德语。
•作者回复:
你完全错过了重点。 问题从来不在德语,而在于强制、剥夺和物化。
让你变得不幸的,永远不会是你学的某一门知识;而是你失去了学习它的自主权,并被迫让它成为禁锢你一生的枷锁。
请务必分清这一点。
--------------------
•读者F:
作者是不是心理变态啊?怎么能想出这么多折磨人的法子?写这种东西是什么目的?
•作者回复:
描绘地狱的人,不等于建造地狱的人。我是为了让阳光照进那些通常被忽略的黑暗角落。沉默和无视并不会让世间的恶行消失。
清晰地看见、命名并剖析,才是反抗的第一步。如果它让你感到不适,那正说明它触及了某些需要被警惕的东西。
--------------------
•读者G:
太绝望了,为什么不能给她一个好结局?哪怕一点点希望也好啊!
•作者回复:
因为这不是一个关于‘拯救’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吞噬’的警告。给予一个虚假的‘希望结局’,会削弱这种警告的力量。
江若水的价值,就在于她毫无希望地展示了系统性的压迫如何彻底运作并成功。
昼夜交替永不更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