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者认为:“清词特点可概括为三点:第一,作者多。清词总集,旧有王昶的《国朝词综》,黄燮清的《国朝词综续编》等。今人陈乃乾编《清名家词》初编已刊印著名词人的专集 100种;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入选的词人有3196人。词人之多,大大超过前代。更重要的,不仅词人数量多,而且作品确有较高质量的也不少。第二,立论高。“常州派”在词的创作和批评方面的理论都是眼界较高的,较诸前代有发展。其他清代词人的论词文章或词话,也不乏独到之言。这对于近代几部精彩的词话的出现,有直接的影响。词的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对清词的创作有促进作用;一方面也是在清词的创作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的经验体会的总结。第三,功夫细。清代词人,无论取法哪一家、哪一派,都不完全局限于此,而是博参约取,用功细密;不以模拟为满足,力求出新变化,有所创造。他们在词的意境上受到种种局限,不能得到更大的成就;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细微功夫,在词的发展史上,不愧是后来居上的。”
清词作者多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由于明末云间词派影响,清初文人填词蔚然成风;其次,明清鼎革,文字狱横行,文人写诗作文动辄得咎,大量文人就将才学转投入填词;第三,宋代之后,词乐失传,填词成为案头文学,使得文人所受束缚大大减小,填词自由大大增加。第四,康熙皇帝利用一些词人声望,将填词也纳入正统文化,使得词的地位在官方认可方面得到提升。等等。
虽然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词人和词作大增,但是数量不能决定一切。清词人虽多,但是能与宋词名家相媲美者屈指可数,这中间还有个别词人大量因袭前人诗词成句,使得词艺地位更受动摇。相比宋词,明末词和清词数量
上的优势丝毫不能挽救质量上的劣势。清词功夫虽细,但是却流于琐碎,与宋词相比,亦无回天之力。立论虽高,却也只是眼高手低,试图推尊词体,却力不从心。
综合而言,清词虽然号称中兴,总体成就却只能是二流,高过总体成就三流之明词,却低于成就一流之宋词。 部分清词研究者将宋词作为词的开花期,将清词作为词的结果期,这是没有文艺上的依据的。以上只是总体上的比较,若从个体上分析,明末词与清词中婉约词一派,尚有明末陈子龙与清初纳兰性德、清末蒋春霖可媲美宋词婉约名家。尤其是陈子龙后期词集《湘真阁存稿》更是当行本色,含刚健于婀娜,深得李煜词与北宋词之精髓;纳兰词中精品之作哀感顽艳,韵格在“花间”、北宋之间,这两大高手算是明清词人中罕见的亮点。
至于陈维崧主盟的豪放一脉与朱彝尊主盟的清空一脉之成就,后世争议教大,但不管是称赞者还是贬低者,均认为他们逊于苏轼、辛弃疾与姜夔。晚清词坛领袖谭献(1832-1901)总结明清二代词坛,最推崇者恰也只有陈子龙和纳兰性德:“有明以来词家,断推湘真(陈子龙)第一,饮水(纳兰)次之。”其次则推崇蒋春霖与项廷纪:“阅蒋鹿潭(蒋春霖)《水云楼词》,婉约深至,时造虚浑,要为第一流矣。阅项莲生(项廷纪)《忆云词》,篇旨清峻,托体甚高,一扫浙中喘腻破碎之习。莲生仰窥北宋,而天赋殊近南唐。丁稿一卷,遍和五代词,合者果无愧色。”其他人俱被谭献列入“尚非上乘”(以上评价均见于谭献《复堂日记(戊辰年)》,后谭献关门弟子徐珂整理其零散词评和词序,合为《复堂词话》,谭献晚年审阅定稿。)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