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抗晋
崤之战后,前626年,秦国立即将其先前在秦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国结好,共同对抗晋国。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
秦晋双方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前626年,秦晋爆发彭衙之战。二十七年,秦派军开始攻晋。晋襄公亲率主力迎战,在彭衙(今陕西白水北)附近击败秦军后,即率宋、陈、郑联军反击,攻占彭衙及汪(今陕西澄城)。
前624年,秦晋发生王官之战。二十八年,秦穆公集中兵力亲自统帅攻晋,渡过黄河,攻占王官(今山西闻喜南)及鄙(今山西临猗西南)。晋军为避免决战,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秦军遂转由茅津渡河,进至崤山,积土立封(标志),“发丧哭之三日”(《史记·秦本纪》)
王官之战此役中,秦军虽获胜,并深入晋腹地,但并未与晋主力决战。秦孤军深入,难以长期立足,只得经桃林返国。秦穆公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扩大疆域、充实军力,暂将主要战略方向转至西方,尽灭绵诸(今甘肃天水)及犭原(今甘肃陇西东)等西戎各国,“辟地千里”(《新序.善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李斯列传》)。此后,秦国再将进攻矛头转回东方,继续对晋作战。但规模均不大,互有胜负。
前623年,秦晋爆发新城之战。晋国出兵攻入秦国,围攻秦国河西地区的刓和新城,以报复秦国在前624年,攻打晋国的王官之战。晋军攻占了秦国的新城。
晋合攻秦
前620年,护送晋国公子雍归国继位的秦军,因晋国把持朝政者改变主意,在令狐被晋军伏击,史称令狐之战。
前619年,秦为报复令狐之战,攻打晋国,攻占了武城,史称武城之役。
前617年,晋为报复武城之役,攻占了秦国的少梁,秦亦攻占了晋国的郩。
前615年,即周顷王四年,秦康公集中兵力攻晋,曾连续攻占羁马(今山西永济南)及瑕(今河南灵宝西),企图夺取桃林、崤山,控制东进中原的战略走廊,但后被晋军击退,未达目的,史称河曲之战
晋在战后立即增加驻瑕兵力,并在桃林建筑城塞,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与防守能力。由于晋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桃林塞与函谷关崤山等战略要地,又有号召诸侯的威望及实力.能联合多国军队与秦作战,所以秦军始终被阻于关中,未能将势力伸入中原。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秦乘晋与赤狄、潞氏作战之机,曾发兵攻至河东之箕、郜(均在今山西蒲县附近),但在晋军反击下,败于辅氏(今陕西大荔东)
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年),秦国再次努力,准备联合狄和楚国共同攻晋。晋得知后,先发制人,晋厉公亲率主力及齐、鲁、宋、卫、郑、曹、邾、滕联军攻秦,深入关中,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击败秦军后撤回。
周灵王十年(公元前562年),秦国乘晋国主力南下与楚交锋在郑国,后方空虚之机,以援郑为名,发兵进至河曲,在栎(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东岸)击败晋军,称为栎之役。
晋为报栎之役,于周灵王十三年(前559年)率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国联军攻秦,渡过泾水,大败秦军,秦国在泾河上游下毒,诸侯盟军饮水很多将士中毒,晋军率领诸侯联军推进至棫林(今陕西咸阳北),后因晋军将领内部矛盾而撤军,此战称为秦晋棫林之战或迁延之役(参见词条秦晋棫林之战或迁延之役)
此后,双方未再交战。
争霸结局
周灵王十三年(前559年)的晋秦麻隧之战后,秦国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而晋国在取得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战略部署,中原诸国实为晋之属国。公元前575年,解除了西侧秦国、东侧齐国、北部狄人部落威胁隐患的晋国,在晋厉公率领下南下与楚国争霸,于鄢陵之战中再度大胜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新独霸中原的愿望。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