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海卫的东北方向,还有北帮炮台,由于守将戴宗骞御兵无方,防守兵士几乎逃散殆尽,实际上已无兵可守。北帮炮台被日军攻占。威海卫陆地全失,刘公岛成为孤岛,北洋舰队处于日本海陆军的合围之中。
30日,日军进攻南帮炮台,联合舰队也从海上封锁港口,正面炮击威海卫。30日下午南帮炮台失守,统领刘超佩逃至北岸。北帮炮台失守,北洋舰队陷于日陆、海军的夹击之中。
1895年2月3日,日舰及占据南帮炮台的日军水陆合击北洋海军,“定远”中雷后搁浅,不久自毁,“来远”、“威远”、“宝筏”等相继沉没,擅自逃跑的12艘鱼雷艇,皆被俘。日旗舰“松岛”受重创,沉毁鱼雷艇5艘。北洋海军内的外国顾问英国人马格禄、美国人浩威等,勾结部分贪生怕死清军将领,公开威胁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在得到陆路增援无望密报后,令各舰同时沉船,以免资敌,遭到抵制,旋又令剩余舰船拼死突围,也无人执行。
战争结果
1895年2月2日,日军占领威海卫。
甲午战争后,山东遭遇到了一场极大的水灾。12个州县,18625个村庄受灾,黄河在山东境内多处决口,人民流离失所。这仅仅只是为甲午中日战争“还账”的一个开始而已。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降大雨的“天灾”与那场耻辱的战争毫无瓜葛,但是对于真正的学者来说,二者关系颇为紧密。
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李鸿章接连调动兵马进入朝鲜。山东巡抚李秉衡加强了威海卫一带的防御建筑修建,又从山东的黄河防汛营中抽掉了一部分兵力,而这也为后来的水灾埋下了伏笔。及至今日,尽管史学界对于李秉衡“爱国”还是“卖国”依然争论不休,但是对于其抽调河务营参加甲午战争却一致认为是“昏招”。常年从事黄河防汛工作的河务营,并不善于征战,与其说他们是战斗人员不如称其为工程兵。因此,他们在被卷入甲午战争之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正面作用,其战斗力低下且容易被击溃的特征,却给其它作战部队带来了负面影响。更在之后削弱了山东的防汛力量。
甲午战争之后,李秉衡将河务营重新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但黄河各堤段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进行养护了,更为重要的是,甲午战争也耗尽了山东原本就微薄的库存粮草和白银。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学者统计发现,从1894年到1899年6年的时间里,山东连年发生水灾、旱灾和虫灾,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于那场失败的战争造成了黄河治理的颓废。
历史影响
甲午一战,给本就迭受灾荒的山东更增加了战争开支和战败赔款的负担。战后数年之内,山东各地的赋税倍增。灾民和农民都被迫成为流民,加重了山东不稳定的因素,这成为后来山东匪患严重的一大根源。
北洋水师的战败,让清朝海防变得毫无防御能力,列强乘机瓜分中国军港。
1898年,中德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德国强行租借了胶州湾,租期99年。英国则在日军撤离威海卫之后,派兵进驻威海,并于1898年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订租威海卫条约》。山东海防至此门户洞开。
12日,丁汝昌与记名总兵张文宣相继自杀,“定远”管带刘步蟾在此之前命人炸沉“定远”后以手枪自杀。营务处道员牛昶昞与外国顾问盗用丁汝昌名义起草降书,派“广丙”管带程璧光,乘“镇北”炮舰向日军乞降,17日,日舰队开进威海卫港,北洋海军残余舰船“镇远”、“济远”等4舰和6艘炮艇及全部军用物资被掠,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后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近代屈辱史篇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