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夜里,清军控制了汉城四大门和王宫内外,维持城内治安,翌日发布告示,安抚民心,宣称:“今年六月之变……顷者变告上闻,道路流传,皆言尔国太公(大院君)寔知其事。皇帝用是赫然震怒,念尔国太公既知其事,必能得其主名……今统领北洋水师丁军门暂与国太公航海诣阙,处人骨肉之间,全恩严义,我大皇帝自有权衡,必不于尔国太公有所深责,但举动仓卒,恐尔上下臣民未谕斯意,妄生疑惧,以元代执高丽忠宣、忠惠为例,大负乎圣意之高深。”清军之所以急于用近乎绑架的方式逮捕大院君,表面上是为了惩办壬午兵变的祸首,实际上是为了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争取和平的结局。就这样,大院君的第二次上台经历了33天就烟消云散了。随后大院君在天津受到清政府的审问,并被软禁在直隶保定府,1885年才获释返回朝鲜。
惩办乱党
随着大院君的被捕,剿灭起义士兵成为清军下一步的计划。8月28日,清军扣押了大院君长子李载冕,同日夜,清军得到金允植带来的朝鲜国王请求镇压“乱党”的手书。8月29日,吴长庆、袁世凯等人率清军攻打汉城东郊的往十里、梨泰院(旧式军人及眷属聚居地),抓获了170多名参与兵变的士兵,其中11人被判处死刑。但金长孙、柳春万等兵变领导者逃脱,不久纷纷落网。其后,李会正、郑显德、赵采夏、许煜、张顺吉、白乐宽等大院君派系的官员和儒生被先后赐死或问斩,金长孙、柳卜万、郑义吉、姜命俊、洪千石、许氏同、尹尚龙、郑双吉等8名兵变“魁首”被判处大逆不道之罪而凌迟处死,孙顺吉、崔奉圭及孔致元等带头围攻日本公使馆、杀死日本人的汉城市民在慕华馆前被斩首。另外金春永等人虽然侥幸逃走,成为云岘宫的家臣,但在3年后朝鲜政府查出并凌迟。
闵妃在逃跑后就秘密透过李容翊、沈相薰等人联络高宗,告知她还活着的消息,到兵变被清军平定后,闵妃的“国丧”宣告取消,将她迎回宫也提上议事日程。1882年9月6日,陈云龙、吴长纯二将率领100余名清兵和高宗派遣的领议政洪淳穆等朝鲜官员一起前往忠州长湖院奉迎闵妃回宫,9月8日到忠州长湖院,9月12日闵妃一行抵达汉城。闵妃回宫后,护送她避难的人全部飞黄腾达,闵氏家族的气焰更胜往昔,而闵妃从忠州带来的一名姓李的巫婆则被封为真灵君(自称关帝之女,因准确预测闵妃还宫时间而被宠幸),成为宫中祸福吉凶的发言人。总之,壬午兵变最终被清军镇压下去,闵妃集团重新掌握朝鲜政权。
事件影响
1882年壬午兵变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次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爱国运动。壬午兵变以士兵和市民阶层为主体,规模浩大,来势猛烈,1天之内迅速推翻了封建统治集团。但由于起义队伍自身的阶级属性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因而起义缺乏组织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从根本上导致其失败;起义士兵并未将革命进行到底,而是拥戴了另一个封建统治者执政,幻想由此获得解放;而且兵变盲目排外,拒绝改革,并不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再加上反动势力和外国军队的强大,壬午兵变只持续了1个月便在清军的镇压下以失败而告终。它推翻闵妃集团、驱逐外国势力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反而使其加重。但它仍然充分显示了朝鲜人民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精神,并种下后来甲午农民战争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群众斗争的远因。
中国近代屈辱史篇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