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宁只觉自己一颗心忽被一只巨大的手掌攫住,连气都差点喘不上来!
方今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四年前太子少师谢危孤身一人秘密入京,帮助当时的圣上沈琅亲政掌权;所有人也都知道户部侍郎姜伯游从龙有功,在四年前掩人耳目,暗中助谢危入京,不大不小也算得功臣一位。
可少有人知道——
当年姜伯游假称他是姜府远方亲戚,使他与自己流落在通州的嫡女一同上京,而后来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帝师谢危,彼时就藏于姜雪宁车中!
别人都叫“姜二姑娘”,独他谢危与人不同,要唤一声“宁二姑娘”…
姜雪宁千算万算,又怎算得到今日姜伯游书房里的“贵客”就是谢危?
她早该有所警觉的。
她父亲在朝中并没有什么尤为交好的官员,太子少师谢危算是其中一位。
姜雪宁不知自己是怎么从书房里退出来的。
她只知道她的脚步前所未有地平稳、镇定。
一直到出了书房,上了回廊,眼见着就要回到自己屋里了,她脚下才忽地一软,毫无预兆地绊了一下,扶了旁边廊柱一把,惨白着一张脸,瘫坐在了廊下。
错了。
她刚一重生回来就犯了个致命的大错!
她永远记得当年第一次见谢危时的情景。
风寒尚未痊愈的男子,面有病容,穿着一身毫无赘饰的白布衣,抱了一张琴,神情间有些恹恹,但唇边却含着笑,走到马车旁,向她略略颔首。
那时她并不知道,这个人将成为后来权倾朝野的帝师,更不知道这个人将屠戮除沈归楹以外的整个皇族…
如果知道,在那一段路途中,她或许会选择收敛自己恶劣的脾性,对这个人好一些。
不…
如果知道,她绝不会在荒山野岭危难之时,为他放那半碗血作药引!
上一世,他的刀剑对准薛氏、对准皇族之初,她曾质问谢危怎敢做出这样伤天害理、草菅人命之事。
谢危用朱红的御笔在那份名册上轻轻地勾了一道,然后回道:“你不是天,亦不是我的天,又怎知我是伤天害理,而不是替天行道?”
姜雪宁全然怔住。
他便又搁下笔,静静地望着她:“至于娘娘,能活到今日,已是谢某最大的仁慈。当年我病中糊涂,曾对娘娘吐露过一些大逆不道之言。幸而娘娘那时记性不好,又心无成算,入京后我命人三番试探,娘娘都全无印象。我方才放了心,饶娘娘多活了两年。不然,谢某封少师的那一日,娘娘已身首异处了。”
那时他笑了一笑,但姜雪宁总感觉这个笑…并非是对着她笑的。
姜雪宁便觉自己浑身都被浸在冰水里。
而他含笑的神情却比当时的夜色还叫人发寒。
换言之,谢危入京后没杀她,是因为她不记得且不聪明!
如今这番话再一次回荡在耳边,再回想起那一句意味深长的“宁二姑娘”,姜雪宁抬起了自己的手,覆在自己脖颈上时,才发现手指尖已失去了温度,在战栗!
谢危不是善类。
在上一世最后那两年里,他的名字,就像是一片巨大而浓重的阴影,笼罩在整座朝堂、整座皇城,让人连走路都要害怕得低下头。
今日她来找姜伯游,拿着一本《幼学琼林》充当账册,给屋里下人立威这档子事儿,只怕已被谢危收入眼底。即便算不上老谋深算,可怎么也跟“不聪明”三个字不沾边了。
上一世她是真的心无城府。
对京城与朝堂一无所知。
十四岁不到十五的年纪,正为自己的遭遇和命运彷徨,也不知京中等着她的陌生的父亲和母亲,将会是什么模样,还遇上天教作乱,与谢危受困于荒野,一颗心是全然的恐惧与惶然,哪里有心思去揣度一个人病中言语背后的深意?
她都听过,但真的忘了。
后来绞尽脑汁回想,也不过勉强记起“沈琅品性不堪大任”“黎民百姓是人,九五之尊也是人”这样的话。
综影视:降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