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给点吃的打发一下,没问题,和难民共同生活,没门!
于是乎,这项政令一经颁布,就激起了民愤。
但沧州百姓心底的火,还未彻底烧起来,就被浇灭了。
最终,这项政令还是被一层一层推行了下来。
究其原因,是老百姓被扼住了命脉。
那就是,沧州学子的读书问题。
沧州是穷,但也没到“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步,这里的百姓淳朴,崇尚读书。
他们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坚信“读书不负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沧州无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人美好的梦,哪怕现实沉重,这个梦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
所以,在沧州,家徒四壁的农家人们,只要没穷到吃不上饭,就是砸锅卖铁也会送家中孩子去私塾念书。
有些天赋出众又碍于家境贫寒无法进学的孩子,宗族会出资供他们读书考取功名。
这些学子,被沧州百姓寄予厚望。
沧州百姓殷切地期盼着,这些在沧州的奇山峻岭上野蛮生长的年轻人,有朝一日,走出沧州,去见识外面广大的天地,去看老一代不曾看过的风景,然后回到沧州来,建设沧州。
薪火相传。
这是一种信仰。
而将这种信仰纂进沧州百姓骨子里的,是一个叫“乔江离”的人。
沧州第一大姓是“乔”,“乔江离”的那个乔。
这么说,可一点也没夸张。
要问:这乔江离是何许人也?
——天下文人之师也。
乔江离,字致远,本就沧州一农户家的小儿子,自幼聪敏好学,机智过人,三岁识字,六岁熟读四书五经,精通诗词歌赋,出口成章,十三岁六元及第,成为大魏最年轻的状元。
智多乎近妖,凭借着过人学识、见识和胆识,得到了魏皇赏识,从此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这里所说的大魏,就是前朝。
乔江离是大魏丞相,百官之首,也是大魏三代帝王师,是天下文人的楷模。
在朝,他辅佐了大魏三代帝王,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总是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为大魏盛世开辟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野,他急流勇退,辞官归乡,为了改变沧州教育困顿的局面,创办了竹林书院。
不同于古往今来其他私塾书院,这竹林书院不拘泥于传授四书五经君子六艺,七谋八略九流十家也被囊括在内,学子可自行选择学习的方向。
乔江离之所以创办这所学院,是为了给家乡的黔首谋好处,所以,在招收的时候,会优先考虑沧州学子。
这些从竹林书院走出来的学子,大多会留在沧州,为沧州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所以,沧州也繁华过。
在距今两百年“乔江离时代”,沧州一度成为可以与繁华的京城相媲美的存在。
可惜,这种繁华只是昙花一现。
竹林书院锋芒太盛,乔江离一没,就渐渐没落了。
尽管如此,“读书”还是深深烙进了沧州百姓心里,成为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信仰和执念。
直到今天,沧州的黔首们仍在努力让家乡回到两百年前的盛况。
可即便如此,沧州这个地方能读上书的人依旧是凤毛麟角。
原因嘛,就一个字:穷。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越是穷的地方就越想借助教育的力量去改变贫穷的现状,也越难实现。
沧州就是如此。
一穷二白。
这么大的沧州,连个秀才都无,唯二的私塾,是由两位老童生开办的,而这,已经是沧州顶顶有文化的人了。
所以。
综影视:绿茶味白莲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