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五、修持法门过于杂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将信徒分为「圣」与「凡」二者。一般的民众为「凡」,经过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门后,才能转「凡」而为「圣」。「修持」在宗教活动中,占着极大的分量。以道教来说,悟道者为圣,未悟道者为凡。凡夫为凡,神仙为圣。一般民众,未加修持为凡;对社会人民有贡献死后成「神」,及由积善并加修持而来的「仙」,皆属「圣」。由凡入圣,须以修持(修炼)为桥梁。 道教由于流传久远,所以派别众多,修炼法门各异。正一重符箓,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黄白,内丹炼精气神,房中重男女和调;此外,祷祀、召遣、药饵、避谷、食气、守一、清静无为等等法门不一而足。在好简恶繁的功利社会中,须有人来简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诱导。道教的众多法门,如无人来加以综汇整理,初学者将难以入手,也无法吸引信众。[4]
无题:六、过度的包容,丧失了自己 兼容并蓄,本来是一种美德,也应是成功的条件之一;由于道教有宽广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虽有宗教争执,却不会产生宗教战争。而争执的结果,则是逐渐走向融合。但过度的包容,却反而使优点变成了缺点,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为失败的主因。道教最初宣扬老子化身释迦牟尼,却面临佛教徒的抗议。长期以来大量混佛入道的结果,造成了民众不能区分佛教与道教,以为拜佛即是信道。这种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努力吸收他教理论的寛大胸怀,不仅得不到认同,反而招来了其他宗教信徒的抗议,认为亵渎了他们的神祇。这个例子说明了过度的包容,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包容并非坏事,但必须有选择性,也不能仅从包容对方神祇入手而已,而是须从哲学义理、科仪、传教方式等多方面上着手,用包容来将对方长处摄取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举例而言,由于明末《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的倡导,于是道教将观音、燃灯佛、文殊等神吸收为己神,同属玉帝所辖。但因给予过高的地位,这样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后果。同样是吸收关公为神祇,佛教中的关公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阶位仅是佛教的护法神,地位低下可知,在道教的阶位则高居帝君。道教将佛教的神置于高阶,佛教将道教的神置于低阶,于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认知。[4]
小说法宝不限章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