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发菩提心 下面是发菩提心。 人们修法的目的有三种,或是为得到轮回中的世间利益,如平安、长寿、升官、发财、生天等,属人天乘佛法;或是希望自己能从轮回中解脱,属小乘佛法;或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属大乘佛法。我们所修学的如禅宗、净土宗、华严宗、中观、唯识,以及新、旧密宗等等都属大乘佛法,修学大乘与前二乘不同的是必须发起菩提心,亦即立下度化一切众生成佛的誓愿,否则不可能得到大乘的功德。 从修法的利益上讲,为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与为了让一切众生获得解脱这两者相比,因为后者心量极度广大,因此同做一件善事,所获的功德也会产生出天壤之别。发菩提心后而作一次念诵、修法等,其功德实际已远远超过发菩提心前只为自我利益修法时念修一亿次甚至更多的功德。尤其在现在,只为自己修念金刚萨垛仪轨,所获的功德甚小,不足以化除天下众生的厄难,因此大家应尽量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来修这个法。 一切等空诸有情 为得安慰竟乐地身口意之诸精勤 皆当不离菩提道 为了使象虚空一样无边无际的众生能解脱轮回的苦难,得到最究竟的慰藉,愿我的身、口、意永远不离菩提大道,精进行善、修法。 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胜义菩提心是出世的智慧,初学者首先应学习发起的叫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得安慰竟乐地”是发愿菩提心,愿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获证佛果。“身口意之诸精勤,皆当不离菩提道”,是发行菩提心,即从今后一切身口的行为与意的心念,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作,乃至吃饭、穿衣、睡觉都不离开菩提之道,具体如《华严经·净行品》所示。因本仪轨以上师金刚萨垛作为自己的皈依处,故一切的身口的行为与意的心念都以忆念祈祷金刚萨垛、忏悔罪业为主,如走路时观想金刚萨垛在头顶,吃饭时观想金刚萨垛在喉间享受供养,洗脸时观想金刚萨垛以清净、白色的甘露洗净了自己与众生的业障,如此等等。我们作为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诸大菩萨、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弟子,应该努力向他们学习,把眼光放远,放宽,尽量为众生着想,尽量生起菩提心,而不要斤斤计较于今生的名、利、享受。事实上,也正是在发起了真正的菩提心后,今生的名、利、享受反倒会纷纷不期而至。 这个颂词共念三遍,在念第一遍时,观想自己已生起了愿菩提心;在念第二遍时,观想自己已生起了行菩提心;念第三遍时,观想愿、行菩提心都已非常坚固。
小说法宝不限章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