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发展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就曾使用加热消雾装置消雾,保障了飞机的起飞机动;美国第5集团军也曾在意大利沃尔图诺河上造雾,掩护部队完成渡河行动。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科学家I.朗缪尔、V.J.谢弗和B.冯内古特等的过冷雾核化成冰试验的成功,为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美军开始了用于军事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研究。从1966年起,美军在越南战场秘密进行了7年之久的人工降雨,以破坏交通,给越南人民军的调动和物资运输造成困难。 整个过程分为试验和实际作业两个阶段。试验阶段于1966年在老挝进行。实际作业阶段于1967~1972年的每年雨季,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交界的狭长地带内进行。作业方式主要是利用WC-130E气象侦察飞机和RF-4C侦察飞机,在作业地区向积云发射装有碘化银或碘化铅的烟弹。烟弹在下落过程中被点燃,产生人工晶核,以达到催云致雨的目的。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实施人工降雨作业被认为是利用气象武器进行气象战的先例。 20世纪70年代,“气象武器”一词开始出现。其突出特点是隐蔽性强。有时人工影响天气所造成的后果与自然天气变化混合在一起,而且在某时、某地对天气所施加的人工影响效果,可能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数周后在离目标区以外很远的地区才能表现出来。人们难以辨认这种后果与人工影响作业之间的联系,攻击者很容易逃避战争发起者的责任。[2]
无题:国际公约 虽然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颁布《禁止将影响气候手段用于军事目的公约》,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再次重申了禁止研发气象武器的规定,但是,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军事强国对于气象控制技术的研究始终未曾停滞。 首先,气象武器是体现总体战思想的战略性武器。1935年,德国将军和军事战略家鲁登道夫出版《总体战》一书,指出战争不是军事领域的一维对抗,而是延伸至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各领域的全维度对抗。气象武器通过制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敌对国家农业减产、交通瘫痪、能源供应中断、民众流离失所,进而引发深重的社会危机。有鉴于此,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提出“气象控制比原子弹还重要”的观念。 其次,气象武器具有与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匹敌的破坏能力。气象武器不再是能量转换的介质,而是扮演催化剂和倍增器的作用,通过释放较少的能量,激发自然界气象变化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形成类似“蝴蝶效应”的超强释放。就毁伤范围和破坏程度而言,气象武器较传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次,气象武器使用隐蔽,导致受害国追责困难。气象攻击的实施是以自然界正常气象变化作为掩护,通过隐蔽的人工催化手段对局部范围内的气象变化过程施加影响,整个作用过程与自然的天气、地质变化浑然一体,且结果具有延迟性,往往需要在几天后才能够反映出来,这些都造成气象攻击过程难以察觉。气象武器的隐蔽性,为非战争状态下国家之间的对抗提供了新的手段。 基于以上三点优势,气象武器在未来战争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是可以预期的。然而,美军却对气象武器的军事应用前景持审慎的态度,并将拥有气象武器的时间表定到2025年。由此可见,从武器试验到制式化装备部队,气象武器还需要走过一段漫长的路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气象武器的不可控性。气象武器以自然环境为作用对象,它的不可控性同样也可能造成连锁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对全球范围的地质构造和物种结构产生难以修复的影响,从而给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严峻的威胁。可以预见,为了避免出现新的“末日武器”,国际社会应当以核武器作为前车之鉴,将全面禁止气象武器从条约落实到行动。[3]
小说法宝不限章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