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前,淑妃日益病重,先皇后的身子也是开始羸弱。贵妃皇子已五岁有余,才华初显,对朝廷政事已是颇有精益之词。文武百官是连连称颂,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
皇后无子,许多老臣都已劝谏皇上过继此子到皇后膝下,立为本朝储君。但皇上对结发妻子是有着深厚情谊,对老臣言辞是不置可否,只想等皇后身体康健,诞下一个属于他们的皇子。
可是皇上终究没有等到那天,皇后油尽灯枯还是殡天了。此时新后空缺,六宫不能无主,群臣的劝谏开始从立储变成了立后。但这立后之间,也间接定下了谁会是储君。
那时宁崇跟宁逸才刚出生,襁褓婴孩不止其才如何。但太子已是熟读四书五经,治国之道是倒背如流,问之能答。贵妃娘娘温婉贤良没有丝毫错处,为人也是稳重谦和,这后储之位在天下人看来都是非他母子二人莫属。
皇后丧服一过,也正如世人心中所料,贵妃立为新后,那幼年的皇子被立为了太子,直到如今生了那刺杀之祸。
“世人都以为皇上看中了太子资质,皇后是母凭子贵。然而,他们母子根本没有被皇上看在眼里。”叶香君冷道,她将方才在平王殿府上看到的旧章说了。
宁逸心惊,目光诧异。
“妃位中,皇后之下为贵妃,次之淑妃,再次之德妃,如果淑妃娘娘得立皇后,那动摇的便是贵妃的地位。”叶香君说道,贵妃淑妃都有皇子,地位虽有差,但差别并不是难以逾越,谁做皇后都可说得过去。
但是德妃不同,她就是有皇子都是排在几乎末位的地方。除非贵妃淑妃都死,否则那后位绝轮不到她。如此,她也不用处心积虑去害死淑妃。
“宁崇敢拿出那奏章给我看,目的是想证明德妃娘娘无辜,既如此,那凶手便只有当时还是贵妃的皇后。”叶香君冷道。
宁逸心头一梗,但目色已有些清明了。父皇有意立母妃为后,但那秘奏不知出于什么缘由被德妃的人拦下,她将那密奏扣下想隐瞒此事,可见那奏章并不是父皇亲笔写的。
“那密奏被扣下,没有回复的话,那密奏之人必回再次表奏。但宫中没有传出父皇有意立母后的消息,可见父皇心中也没有想立母妃的念头。”他苦笑摇头,若是父皇真宠爱母妃至此,怎会对她的死不闻不问。
叶香君目光一凌,冷道:“问题就在这里,如果那密奏是外臣上奏,皇上收不到他怎会不再次表奏。又是什么人敢向皇上进言,立淑妃娘娘为后呢?”
宁崇眸光抬起,略有一丝狐疑。二人四目相对,他望着叶香君那坚定不移的眼神,心里是恍然明白了些什么。他忽而脸色煞白,低头哽了哽喉,眼中略过一丝惊诧。
密奏之人不再表奏,那自然是有不能上奏的理由,要么就是被秘密警告不得再奏,要么就是被束缚敌手,不能自主。
“那封密奏上的字恢弘大气,笔力苍劲,一看就是习武之人。当年京都中深居武将高位能给皇上密奏的,数来数去也不过几人。除了几个被驱逐出京的人外,那剩下的也就清楚了。”叶香君缓缓说道,心中也是掠起了一点波澜。
当年被驱出京都的武将,其中就有他们李家将军府。淑妃为后,对他们李家毫无益处,那密奏不会是李家所写。纵观下来,与淑妃有关而又是武将出身的,无非就是那镇国大将军。
“不可能!”宁逸低声冷喝,“舅舅为人耿直,一片赤胆忠心。所言所行,无一不是为国为民,当年是外祖父为保门楣将母妃嫁给父皇,舅舅在那之后根本无意跟皇家攀亲,一点也没有借过母妃的势!”
重生后我不想做王妃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