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人林洪同样也是个吃货,他的《山家清供》记录了一种点心:“雪夜芋正熟,有仇子曰从简载酒来,扣门,就供之。乃曰:煮芋有数法,独酥黄独世罕得之。熟芋截片,研榧子、杏仁和酱拖面,煎之且白侈为甚妙。诗云:雪翻夜钵裁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
把香榧和杏仁碎用盐酱调味,拌入粉浆,用熟芋头片拖面油炸,炸熟食用。油炸的焦香,配合浓郁的酱香,口味丰富,欲罢不能。焦脆的外壳,包裹着软糯的熟芋,层次分明,美味可口。南宋人给这道点心形象地取名为“酥黄独”。
古剌赤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是元朝无名氏编撰的家庭日用百科全书。这本书记载:“鸡清、豆粉、酪搅匀,摊煎饼。一层白糖末、松仁、胡桃仁,一层饼。如此三四层。上用回回豆油调蜜浇食之。” 这是古代面点古剌赤的做法。
古剌赤的做法是用鸡清、豆粉和奶酪调成糊状,摊成饼状,再以白糖、松仁和胡桃仁作为第二层,如此层叠三四层,最后用回回豆油或酥油浇汁。回回豆原产里海,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在南方地区多有种植,民间将回回豆列入了食谱,用来制作粉丝、凉粉、面条、豆馅等。其实,回回豆有个很洋气的名字,它叫鹰嘴豆。
翠缕面
还有一种面食,也记录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里。这种面“采槐叶嫩者,研自然汁,依常法搜和,扞切极细,滚汤下。候熟过水供,汁荤素任意,加蘑尤妙,味甘色翠。”面的特殊之处在于,面团加入了槐叶汁,和匀之后,擀平切条,面条极细,色泽翠绿,赏心悦目,这道面因此叫做翠缕面。
唐朝时,就出现了翠缕面。诗人杜甫有诗专门赞叹翠缕面,诗曰:“轻轻高槐叶,采集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碧鲜俱照着,经齿冷于雪,君王纳晚凉,此味亦时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槐叶“味甘性平”,对于邪气、难产、尿血、便血、痔疮等病症,有不错的疗效。
带骨鲍螺
明朝有一种点心,被当时的文人誉为“天下至味”。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苏州当地有人把乳酪与蔗糖霜一起和面,“熬之滤之漉之掇之印之,为带骨鲍螺,天下称为至味。”这种点心的关键原料是乳酪,将其与蜂蜜、蔗糖拌匀,凝结之后,挤在盘子上,边挤边转,形成底圆上尖、纹理清晰的小点心。由于当时制作乳酪的人很少,加上带骨鲍螺入口即化,味道鲜美,深得吃货欢心。说实在的,带骨鲍螺和现在的酥皮奶酪十分类似。
小说《金瓶梅》中,李瓶儿会做带骨鲍螺,温秀才品评道:“出于西域,非人间可有。沃肺融心,实上方之佳味。”应伯爵形象地描述:“上头纹溜就像螺蛳儿一般,粉红、纯白两样儿。”李瓶儿死后,西门庆也没了这口福。当他再次看到带骨鲍螺,睹物思人,徒增伤感。
水粉汤圆
若论文人吃货,清朝文学家袁枚堪称资深美食家。他的《随园食单》收录了326道不同菜肴饭点。有一道“水粉汤圆”的做法十分特别。“用水粉和作汤圆,滑腻异常,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作馅亦可。作水粉法,以糯米浸水中一日夜,带水磨之,用布盛接,布下加灰,以去其渣,取细粉晒干用。”
水粉汤圆的重点在于水粉。把糯米浸水24小时,带水磨粉,经过去渣和晒干处理,得到细腻的糯米粉。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糯米粉,就是常见的水磨粉。用它包裹松仁、核桃、白糖、猪油、猪肉等不同馅料,包成汤圆,滑爽弹牙,咸甜适中,着实好吃。不得不说,袁枚就是吃货中的战斗机。
我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糕点。
从工艺上分有八个大类,油酥类、混糖类、浆皮类、炉糕类、蒸糕类、酥皮类、油炸类、其它类;
在中国按地区分类有12个流派:京派、津派、苏派、广派、潮派、宁派、沪派、川派、扬派、滇派、闽派、西点。
古代小说常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