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没有说太清楚,这个是补充的。
据《礼记》所载,三公、九卿的官职,在夏朝时就已经设立,“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夏、商、周时期,三公九卿的职责,就是辅佐帝王,处于朝廷官员的核心地位。但是,三公九卿中的每一位,具体负责什么事情,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史记》中记载了殷纣王“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西伯昌就是周文王,具体三人分别负责什么并没有说明,应该是同时都掌有军政大权。而周成王则以召公、周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以地域为职责范围。周成王年幼时,周公辅政,又掌管有天下的军政大权。
参照“三公”的职责情况,所谓的“九卿”,应该也就是居三公之下的九位官员。九卿具体所负责的事务,应该也不固定,就看君王怎么安排了。三公、九卿、大夫、(元)士,在夏商周时期,更多的应该只是一种官阶。
到了秦朝,秦始皇以皇帝为至尊,建立了高度集权的金字塔式的秦朝官吏制度,三公九卿的官职名称,以及所负责的职责范围,自此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学过七年级历史应该都知道,好像是什么郡县制来着,嗯,我记性不太好,只记得什么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去了。
1、丞相(汉代曾改名大司徒),是最高行政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负责总揽政务。
2、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是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通常情况下,不会直接领兵。
3、御史大夫(汉代曾改名大司空),这是秦始皇的创举,跟之前负责记录和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御史大夫主要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之下有副职御史丞,还有负责掌管侍御史和各郡监御史的御史中丞。在秦之后,因为御史中丞权力极大,可以命令御史弹劾百官,所以,监察的主官逐渐变为了御史中丞。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三公,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秦朝的九卿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1、奉常,主要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属下有负责礼乐的太乐,太庙祭祀的太祝,负责皇帝及祭祀食物的太宰,还有负责巫医的太医,太史、太卜等。古代众礼制,宗庙祭祀是重中之重,所以,奉常就成了九卿之首。
2、郎中令,负责宫殿事务,宫廷宿卫之职。郎中令权力很大,各类谏议官都归郎中令管,诸如谏议大夫、中大夫、议郎等等。还有陪侍皇帝的各类郎官,如侍郎、中郎将等。另外,负责传递奏章的谒者,以及禁卫军也都归郎中令管。
3、卫尉,是把守皇宫诸门的宫城屯兵主官。把门的士兵跟宫廷内部的禁卫军,不属于同一个系统。
4、太仆,负责掌管皇家车马,皇家司机班班长,兼皇家弼马温。
5、廷尉,负责司法的最高长官。廷尉同时还掌管有廷尉狱,专门关押有罪的大臣。
6、典客(汉代曾改名大鸿胪),外交事务长官,主要负责管理诸侯及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朝见,接待郡县来访等事务。
7、宗正,负责掌管皇族亲属、宗室的谱牒登记。皇族、宗室犯法,如果没有交给外廷审理,则由宗正出面审理,以家规处罚。
8、治粟内史(汉代曾改名大司农),掌管谷物、金玉财物等税收,以及储存、支出的长官,相当于国库大总管。另外,还负责京师及各郡的物价管理。
9、少府,掌管皇帝的私人财产,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长官。少府负责专供皇室的税收征集,管理皇帝服饰、冠冕、饮食、医药、洗浴、起居等,还管辖宫中文书的呈送。宫内的宦官、宫女、乐人,以及普通太医(非巫医),也都归少府管辖。
以上就是九卿的主要职责。
如果再简单一些的话,就是如下
九卿: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古代小说常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