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更是才几个月时间,为王者应该对在外征战的将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是这时候的朱允炆只是个年轻的青年,和从小的教育氛围也有关,他缺少大场面识别人才的经验和才能,所以最终在黄子澄和齐泰的建议下,撤回了耿炳文,派近亲李景隆率军二度伐燕。
“寡谋而娇吟,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闻之来者五十万,朱棣非但不畏惧,反而高兴得很。
“李景隆从未见过兵阵,朝廷动辄就五十万交给他,汉高祖刘邦大度识人,英雄为用,也顶多不过十万付之。哈哈哈哈,真是天助我也。”
朱棣征战多年,早已是个十分成熟的军事统帅,开战之前,就将李景隆的弱点了如指掌。
趁着这时节已进入冬季,南方兵士不耐寒冷,独闇建议采用出其不意速战速决,挨个将李景隆兵团击破。加之朱棣早年降服的蒙古骑兵三卫:朵颜、泰宁和福余,他们极其耐风寒,特别悍勇,所以不出意料的,燕军力量在一战又一战的捷报中,迅速壮大。
攻破大宁后,朱棣趁机拉拢自己的兄弟,也对朝廷削藩不满的宁王。两兄弟感情好,一起返回北平,宁王最后为朱棣出力不少。
李景隆这边,趁着朱棣还未回北平之际,统兵直扑北平。他以为城中只有留守的世子,和朱棣的发妻徐妃,很好攻破。
却不料徐妃亲率城中妇女登城御敌,果真将门之女。她们不善使弓箭,就掷瓦砾抗击。
李景隆军令不严,攻打丽正门的南军在一帮女人的绝命反击下,突然撤回,北平一时转危为安。
李景隆也更显荒唐,在朱棣长子朱高炽派的人半夜顺着城墙下去偷袭他,就只是放的一把火后,竟然退营十里。
朱棣这边,大军到达会州(河北平原南20里处),正式建立五军,升赏将士。会州整编后,继续往北平行进。
半月后,行至孤山,这时,李景隆已将大本营安扎在郑村坝(北平东约20里处),准备截击朱棣的军队。
很快两军碰头交锋,燕军的蒙古三卫以锐不可挡之势横当敌阵,连破南军七营。但南军毕竟人多,虽受挫折,并未全线崩盘。
朱棣亲自上阵杀敌。在千里冰封的深冬,在北国的荒野上,数十万大军厮杀在一起,刀枪剑戟的撞击声伴着北国的呼啸,箭飞如雨,横尸遍野。
可即便如此,在生死决战一日后,在南军众多人数的情况下,燕军也没有取得胜利。
晚上,朱棣鼓舞将士后,再趁黑左右冲击,南军在这一刻,终于在白日的血战疲劳中,渐渐不支。
就在这天晚上,本就不善战的李景隆感觉初战不利,拔营南逃。他甚至不顾仍在围攻北平的其他将士,把一应辎重丢弃在郑村坝一带,让朱棣捡了大便宜。
郑州坝胜利后,燕军先回北平解决被围困之危,当天即连破南军四营。随后又离开北平救援永平,再胜利回到北平。整个时长,大体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纵观燕军的整个行军路线,基本战略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将敌人主力吸引到北平的坚城之下,消耗时间,拖住敌人,消磨敌军士气,使敌人由强变弱。而自己主力却在北平外线打击,避免正面交锋,因为南军数量众多,真的就是一口口水都可将他们淹死的那种。
所以还是智取,节节胜利后,部下都在颂扬独闇和朱棣的睿算神谋,料敌如神。一时间北平城内,燕府上下,都是洋溢着胜利喜庆的气氛。
朱棣趁机再上书朝廷,还是以奸臣蛊惑幼主,自己奉祖训遵遗命之名,要求朱允炆清除齐泰和黄子澄等人。并且,态度十分强硬,还是个强词夺理的狡赖者。
黑袍妖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