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亦然,跟着第一批生了一手一脸冻疮大冬日赶到京城的人,本就是最早一批的主力,谁都是大小管事的,收入又怎么会低。
要说还是厂里福利好,尽吃管够,要不然即便拿着工钱出去买菜买肉来自家开火,不说麻烦,至少也是想吃啥吃啥,不用算计着粮食紧着裤腰带了,工钱里补贴的那些粮食,也大多都是送去学堂做束脩,家中少留一些厂里休沐或者年节时候吃就已经尽够了。
条件摆在这里,是以,包括李平娘在内的大妇人们,本也都是上了年纪的,不仅心疼自家爷们,也心疼那些普通的年轻工人,所以也都想得开,并不一味的抠搜。
吃过早食,男人们去上工,孟姑姑在这边统计大家的意愿,分配工作,除了东海和南宁的家属以外,大家都是经历过的,场面倒是一时有些分了派系似的。
特别是海州来的,哪里想过说女人能出去做工的,加上自家的是匠人,要么是之前在老家伺候公婆种田养猪的,要么就是在镇上相夫教子的,要说正经的做工,倒是没接触过。
孟姑姑早先是跟着老太太一起到的永固关,从一开始就跟着张罗这些事,宋嬷嬷和云桂嬷嬷是老太太身边的一等嬷嬷,他们这几位姑姑也不是吃闲饭的。
将西州的统计完,就对海州和宁州的家属道:“工厂现下都并来江心岛了,莫说你们是外来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外来的。”一句话,定了大家的心神,只听她又继续道:“只是岛上现下极是缺人,男人们干活做工,后勤上也都要保障好,咱们每日吃的米面肉食既要种出来,也要做出来,所以就需要大家一起帮忙。
工钱上,每年六百斤粮食,这是只要上工不管什么工种多少月银,粮食是雷打不动的分,至于具体的工钱,就需要大家跟我说说,你们都擅长什么,灶上,鸡鸭猪,地里和县里都需要人手。
县里的工钱县里定,咱们这头就是忙活,不识字能干活的一个月六百文,识字能当管事记账的一个月一两。
再有就是后头能上手慢慢做作坊管事的,也会多些,像我们在西州管羊毛布和干菌这些的管事就到六两一个月,包括之前去宁州的、管采买的,管铺子的,一个月到六十两也都是有的,不比他们爷们差,最重要就是看是否擅长,是否合适,包括老家还有子女和老人的,咱们手头宽裕些,不放心的以后也都能接来。”
“我平日里在家大田的活没干过,也就是料理菜地,在家喂鸡,做些缝缝补补的活。”一名妇人细声细气道,听着语调就知道是海州来的。
“你叫什么名字?你家当家的叫什么?可识字?”孟姑姑问道。
“我叫张细妹,我家当家的叫付大根,我不识字。”那女人有些不好意思。
“不识字也没关系,以后若是想学,都可以跟着学的,那现下,我先安排你去菜地,月钱先按六百文算,每月领五十斤粮食,可好?”孟姑姑征询道。
“好,谢谢孟姑姑。”李细妹起身福了福身子谢道,食堂这边只包上工的人的伙食,家里人没有上工都要在自家开火,李细妹家前两日来领了五十斤粮食,可家里还有大闺女十三岁,两个小子一个十一,一个八岁,五十斤吃一个月还是有些紧吧的,自己上工以后,两个大人在食堂吃,家里一个月能有一百斤粮食,够三个孩子吃了。
“孟姑姑,我还想问个事儿。”李细妹道。
“嗯,你说。”
“听我家当家的说,咱们以后还有学堂,那束脩是怎么算的?我家有三个孩子呢。”李细妹只三十岁,他家男人也不是大师傅,所以想着得算一算,毕竟用工的契书上写,孩子都必须要读书。
“哦!说到这个,十五岁以上的男孩子需要从军三年,每年二两银子的补贴,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不管男女都要入学,每个孩子每个月交二十斤口粮到学堂,在学堂吃三顿,其他的都不需要,由厂里请老师,发束脩,咱们庄子上统一安排着菜蔬肉食过去,哪怕十三四岁没读过书的女孩子,能识些字学着记些简单的账目也是好的,以后都好分配工作。”孟姑姑简单将事情说明。
重生嫡女之开局就被抄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