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乌头宰相魏裔介吗?
魏相是河北人,字石生,号贞庵。他出身农家,少年聪慧,15岁中秀才,26岁中举人。31岁进士及第。
入阁为相时,年仅40余岁,须发皆黑,因此被人称之为“乌头宰相”。
今天小蟹要介绍的就是魏相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的一生。
顺治三年,魏相从家乡直隶赶赴北京,参与会试。
此时的魏相还只是个小小举人,搁在北京城里并不显眼。
第二天一大早,魏裔介便随着一众学子前往了贡院。
到了贡院门口,魏裔介等兵士搜查完毕,取了三支蜡烛,这才走了进去。房门立刻被反锁。
没过几天,贡院便公布了入考学生的名单,魏裔介不出意外的发现自己也在其中。于是他欣然回到自己的住处,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朝试做准备。
殿试开始,顺治皇帝亲策于廷。魏裔介略加思索,便奋笔疾书。答完题后,唯一解还不满足,又写了一首《为君者,何道而可?》以抒己见。由于他的文采出众,又能直言讽谏,所以范文程、岳乐都推荐魏裔介为第一。
然而,多尔衮却很反感他这种“越格”的行为,于是出手将魏裔介的排名搞到了三甲。
好在魏裔介又在接下来的朝考中不怕死地写下了《圈地殃民误国疏》,疏中列举大量事实,痛斥圈地之害,为百姓大声疾呼,赢得皇太后的赞誉。
魏裔介因中朝元进士而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苑学习。
虽然庶吉士只是翰林院里的一名小职员,没有品级。但魏裔介在翰林苑不敢有丝毫懈怠,因此一入院就得到了重用,每日里不是帮助各位大员抄写繁杂的公文,就是帮着建言献策。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魏裔介独特的文采、思想打动了朝廷,为此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想要亲眼见一见这位才子。
这一天,文武百官们都在门口等着,他们都听说了皇上要出宫视察,都想见识一下这位年轻的皇帝。
翰林院中,顺治坐在中间,孝庄坐在左边,多尔衮坐在右边。三人落座,新科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向顺治望了一眼。
摄政王多尔衮目光如炬,英姿勃发,正值壮年。他扫了一眼群臣,说道:“各位臣子,今日陛下特地来拜访各位,希望各位能尽心尽力,为我大清国的兴盛出谋划策。”
过了一会儿,多尔衮又问:“魏裔介是谁?”魏裔介从群臣身后走了过来“回王爷,学生便是。”
多尔衮夸奖了魏裔介,说他是个人才。但当魏裔介向朝廷建议《剃发令》后,多尔衮却不怎么高兴地打断了他。
多尔衮吩咐了一声,转身对顺治道:“陛下,我们回去吧。”
顺治不做主,只能点头答应。
等到皇帝他们离开,群臣们这才敢开口,开始对魏裔介进行谴责,认为他不应该再提起此事。
面对群臣的指责,魏裔介沉默不语,没有反驳。等到大臣们都走了,他才无奈地摇了摇头,看着群臣离开。
谁也不知道,皇太后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直言不讳。孝庄回到皇宫后,兴高采烈地对多尔衮说:“魏裔介真是个人才!他敢说出自己的看法,对我大清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综:穿梭千年的爱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