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皇后第二次临盆。此时的坤宁宫内外一片忙碌,准备迎接新皇子的到来。念喜歌的两位接生嬷嬷早已等候在一旁,掩埋小皇子胎盘的“喜坑”也挖好,并把寓意皇后快生贵子的筷子和红绸、金、银、八宝等物安放在喜坑内,只等赫舍里氏皇后顺利生产。左等右等,大家盼望的皇子终于在初三日上午巳时出生。康熙皇帝见皇后终于又诞育了健康的皇子,十分高兴,当即取一个乳名叫保成(嫡次子胤礽),祝愿他能够平安成长。然而皇后却因难产导致昏迷不醒,几个时辰不见转机,尽管御医使尽浑身解数,仍无法挽救渐渐逝去的皇后生命,年仅21岁(周岁仅20岁)的赫舍里氏皇后于当日下午申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坤宁宫里的气氛一下子由开始的喜悦骤变成悲伤。仅仅几个时辰的时间,康熙皇帝就经历了再得嫡子和痛失爱妻得大喜大悲,这种悲喜交加的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得清楚。
康熙追悼:
坤宁宫
坤宁宫
1.皇后上谥号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逝世时,清朝已有孝慈高皇后、孝端文皇后、孝康章皇后等以“孝”字为首的皇后谥号,而康熙皇帝却没有遵从前例,而是为嫡妻另取谥号。
2.康熙十三年(1674年),仁孝皇后大事:内务府总管乾清宫总管内监率掌仪司官司俎官内监,奉请乾清宫祭神殿神位恭送堂子,安奉百日内停止祭神堂子停止挂纸;百日后选择吉期坤宁宫安神行祭祀礼。
仁孝皇后崩于坤宁宫,康熙皇帝破例逾越礼制,奉安梓宫于康熙皇帝本人居住的宫殿乾清宫。 [6] 根据清朝官方文献《皇朝文献通考》《钦定皇朝通典》《钦定大淸会典则例》:“仁孝皇后崩,皇帝安梓宫于乾清宫,设几筵、丹旐于乾清宫门外之右。”仁孝皇后是清朝第一位亦是唯一一位停灵于乾清宫的皇后。
3.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五日,皇后的梓宫安放在紫禁城的西方。
4.从五月初五日开始,康熙几乎每日去梓宫前举哀。
5.五月二十七日,康熙亲自送仁孝皇后梓宫至巩华城。
6.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去巩华城34次,十四年去24次,十五年去15次。
7.康熙十四年六月,康熙三番两次取得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慈命同意后,才得以立为太子(满洲祖训家法不事先极早预立太子),康熙皇帝突破满清祖宗制立年仅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作为康熙帝的接班人。在十二月十三日,康熙帝亲自举办册封胤礽为皇太子(胤礽继承日恰与承祜出生是同一日)。
8.康熙十五年二月,康熙陵寝景陵开始兴建。
9.康熙十六年正月至七月,康熙去巩华城7次。当时已立第二任孝昭皇后。
10.康熙十五年十二月,朝鲜使臣面见康熙皇帝,康熙在仁孝皇后的灵柩梓宫前停留陪伴皇后,不愿召见朝鲜使臣。之后朝鲜使臣有向他的朝鲜国王报告说:「清皇玄烨不恤国事诶……每往哭沙河宫殡后之所」。
11. 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帝前往巩华城34次;康熙十四年,康熙帝前往巩华城24次;康熙十五年,康熙帝前往巩华城15次,一直持续多年。前后共计八十余次。康熙十六年,尽管册立了第二任皇后孝昭皇后才过了十几天,康熙帝不顾大喜之期应有避讳,康熙帝亲自前往巩华城祭奠嫡妻仁孝皇后。甚至康熙十六年除夕,康熙帝也依然如故地冒着风吹雨打前去巩华城陪伴嫡妻仁孝皇后。
12.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仁孝皇后崩,权攒巩华城,康熙皇帝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列传五十》
由于仁孝皇后崩世后,康熙帝出于思念嫡妻,康熙帝频繁极其多次驾临巩华城,但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御史姚文然上书康熙帝,觉得康熙帝去巩华城的次数太过频繁,担心他身体有损,故而上谏,让他以大清国为重心。
小说的礼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