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骁也不答话,对那个丢了刀的士兵说道:“把你的刀捡起来,去军法处领二十军棍。若是下次再丢了,本帅便斩了你。四殿下受了伤,就不要到处乱走了,在这个屋子里静养几日。臣已经派人回都城将此事奏明陛下了,过不了几天便会有人来接您。”
石崇瑞看着霍骁离开,又看看自己的断臂,虽然是谢涛砍断的,但归根结底还是霍骁害的。他恨恨地自语道:“霍骁,本王的这条胳膊决不能白白没了!”
秦军大营里太子和谢涛的矛盾虽然不至于像宝丰城里那样剑拔弩张,但也是暗潮汹涌。
谢涛连夜写了奏折,让人快马送回秦都城。这一次的事儿,他全程都没有让太子参加,他知道赵云珩这会儿应该也在写奏折告状。谢涛也不怕他,大家各写各的,用战绩说话。
两人的奏折几乎是同时送达秦都城的,皇帝看到两份奏折的内容大概也明白了前线的状况。他也曾带兵出征过,对这些事儿不糊涂,太子在奏折里说谢涛居功自傲应该是有的,但拥兵自重倒不至于。
谢涛的奏折内容就比较多了,他在奏折里详细说了整件事情的始末,又点明了楚国内部的矛盾,并且谢涛还在奏折里写了这样一句话:臣虽长于攻城略地,但安民建制却非臣所长。攻占的城池除需派兵驻守,还需朝廷委派能臣干吏前往治理,使百姓得以安居,农田得以耕种,方能稳固。
皇帝看了谢涛的奏折既欣喜又担忧。欣喜的是谢涛不但会打仗还会考虑国计民生,有这样的能臣良将是朝廷的幸事。同时也担忧,这一仗打完了,谢涛肯定是要封赏的,这样的功勋怎么说也得封个郡王。有朝一日自己薨逝了,朝中有这样一个手握兵权功勋卓著的王爷,对新皇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皇帝还是欣喜多过担忧,毕竟自己现在春秋鼎盛,他相信只要他还活着,谢涛便不会造反。
皇帝批复了两人的奏折,对于太子进行了申斥教训,告诫他多跟谢涛学习,不要干涉谢涛的军事指挥的,可以为谢涛查漏补缺,解决后顾之忧,其他还是要听谢涛的。
皇帝对谢涛进行了夸奖和鼓励,除此之外也提点他要尊重太子,于公他是太子是监军,于私他是兄长,要多顾及他的想法,多听听他的意见。总之雷霆雨露,恩威并施。
我的亲亲压寨相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