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习惯性在西暖阁,很久以后,有一天,太监们把人送去了东暖阁,本也没什么大不了,皇帝却雷霆震怒,把小太监和梁九功好一顿打。
康熙十年的腊月,她如愿以偿的生下与皇帝的第二个孩子。
那一年,她是开心了,惠妃和巧儿却十分的痛苦,惠妃是皇后第二个看重的人,除了她有家世之外,还因为她和皇后聊的来。
皇后对她们甚是关怀,为了让彼此有孩子,也尽量多安排两人侍寝,当然对她也是一点不差的。
年后的正月二十四,太皇太后病了,皇帝为了尽孝道,便陪伴祖母前往赤城汤泉。
那一年,皇后身体似也不好,几次三番的宣召太医,皇帝想让皇后陪他去,因为他实在放心不下皇后。
可是,却听说皇后拒绝了,她说她的病去了汤泉也治不好,而且惠妃即将待产,她怕会出什么闪失。
随后,皇后便安排佟贵妃,昭妃,安嫔和敬嫔,端嫔一起随皇帝去汤泉行宫。
皇后本也安排了她,可是她身子骨在生过赛音察浑后,太医说不宜走动,应当调养,皇后便撤去她陪皇帝的权力。
这一方面,她知道皇后为她好,是不可能怨怪皇后的。
二月初三,皇帝和太皇太后刚到汤泉,二月初五,承祜便早殇了。皇后的儿子就这样离开了,她以为皇后会甚是悲痛难忍,可是皇后出乎意料的平静。
她每天照常处理后宫诸事,仍旧把这个紫禁城打理的井井有条。
承祜离开的仿佛无声无息,皇后因为太皇太后在病中,便令多璧只告之皇帝。
皇帝闻之,并没有声泪俱下,可能也是有苦难言吧,听说他当时问了句,皇后近况。
多璧只说:“皇后只命微臣奏之,观言,并无大碍。”
“如此甚好。”
皇帝看起来,即担心又不担心的样子,在那一刻让她觉得,皇帝也不过如此。
皇后真心是个冷淡之人,本以为她会像平常之人,只是为了尊严不在人前流露,可是从知棋口中听说,连莺儿都未曾见她背地流泪。
皇后,不愧是皇后,完美或许就是她这一生唯一的不足。
众大臣怕皇帝难过,便齐来慰问。皇帝却只道:“稚子事,朕无济于事……”
并出谕内大臣他达说:“朕恐太皇太后闻之伤悼,故含痛问安。朕在此,恐诸王等闻信,前来慰朕,若至,俱令散去。”
皇帝到底还算有点情,在知道爱子死后,为太皇太后问安时,为了尽孝,不加重太皇太后的病情,装作笑语如常。
谁知,辰时,皇后派的礼部郎中仲古尔代等便至汤泉行宫,来奏安葬皇子事宜。
皇帝怕太皇太后知道,便召仲古尔代等至僻静处,近前垂泪,面谕安葬事宜。
风流的皇帝,配上冷艳的皇后,她实在无法了解,当时,还算多情的皇帝心情,如果是她,一定会难过到无以复加。
毕竟少年皇帝,还是真心爱皇后的。
那一年,真是多事之秋。
康熙十一年,秋,十月。
皇后病情加重,说是丧子之痛,可在她们那些妃子看来,似乎并非如此。
至少,不是完全如此,那一两年,宫里始终遗留天花之患,皇后身体不好,除了她能够完美处理,其他人,也没法子管。
天花是种无法根治之病,所以只能暂时治标不治本。
那年的六月,太皇太后较好,听闻嫡长曾孙病逝,便回了一趟紫禁城。
皇室就是这点不好,一去一回,总是大张旗鼓的。
太皇太后自然是训斥皇后,说她不该瞒着她这样一个进了半个棺材的老太太,皇后当然只有听训的份。
皇帝是很心疼她的,所有决定专宠她,皇后的感觉,像是忍受不了这种日子,总是劝皇帝应该让人侍寝。
康熙后宫:流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