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环境:栖息于林线以上海拔3000-5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地带,尤其喜欢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丛和灌丛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缘灌丛地带活动。 日行性,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8-9只至10余只的较大群体。白天活动,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性情机警,一有动静即伸颈观望,如发现危险,则立刻钻入灌丛或飞奔而逃。留鸟。腿脚强健有力,善于奔跑。能在飞行时借助气流向上的举力,自低处向高空盘旋翱翔,这种现象在其他鸡类中是少见的。
知识百科:绿尾虹雉是中国特有鸟种,仅见于中国西南部的青海省东南部和甘肃南部山区、四川宝兴、康定、平武等地山区。
知识百科:2022年4月,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物多样性监测人员在整理安放在海拔4300米处的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了绿尾虹雉。
繁殖饲养: 繁殖期为4-6月。有的雄鸟1月份就开始发情,但大多数在4-5月才发情。这时的雄鸟可以表演一种特殊的求偶飞行,它从陡崖上呈滑翔式俯冲直下,尾羽散开,先是盘旋,然后又俯冲,并伴随着尖厉的叫声。营巢于林下植被较为稀疏的森林中,巢多置于有岩石,灌木或树隐蔽下的地上或大树洞中。巢较简陋,通常在落叶层上稍呈凹坑处。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为棕黄色或黄褐色,布有紫色或褐色斑点。孵化期28天。
绿尾虹雉是世界上最难饲养的鸟类之一;北京动物园1958年首次饲养展出绿尾虹雉,1980年繁殖成功。北京野生动物园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育种群,总数达13只。据北京动物园的研究,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绿尾虹雉在每年的4-5月间产卵繁殖,每巢产卵3-5枚,卵呈暗棕黄色,被大小不一的紫色斑点。
知识百科:绿尾虹雉也是极为稀少的种类,为中国特有物种。
知识百科:在四川的局部地区尚有一定数量,密度在每公顷0.01-0.1只之间,而其分布的边缘地区数量更少,甘肃境内不超过200只,西藏境内则不足100只。
濒危因素: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是对绿尾虹雉最大的威胁,绿尾虹雉适宜的栖息地是高海拔的草甸和灌丛,这些生境生态承载力差,当地山民的放牧和采药等活动对它们的栖息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另外由于该物种体形较大是当地山民的食物来源之一,因而受到捕猎的威胁。 2019年7月3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绿尾虹雉经抢救性保护繁育成活了12只,2019年共成活7只,2017年全世界圈养种群仅剩11只个体。2019年孵化个体数和孵化率相比去年分别提高了40%和15%,孵化技术更加稳定和成熟,为该种群的稳定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小白菜:列入《华盛顿公约》濒危等级: 附录Ⅰ (生效年代:1997年)
小白菜: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生效年代:1989年 )
小白菜: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1996年)
小白菜: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小白菜: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保护级别】

生活周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