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菜:竹节虾体中等长,侧扁,甲壳较厚,额角略呈正弯弓形;尾节末端呈尖细刺状,附肢齐全,第1触角甚短,短于头胸甲之半;体呈浅黄色,具有蓝褐色横条斑花纹,附肢黄色,尾肢后部呈鲜艳的蓝色和黄色,边缘毛为红色。
小白菜:其喜欢栖息于沙泥底,具有较强的潜沙特性,主要摄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底层浮游生物。
小白菜: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北海道以南、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非洲东部及红海等。
一、形态特征
此虾体大壳硬,色彩艳丽且呈斑节状,故而得名
体中等长,侧扁,甲壳较厚。额角略呈正弯弓形,上缘有8— 10齿,下缘1—2齿。头胸甲背面额角后脊有中央沟1条,伸至头胸甲中部以后,两侧各有1条很深侧沟,伸至头胸甲后缘。尾节末端呈尖细刺状。附肢齐全,第1触角甚短,短于头胸甲之半。第1对步足无座节刺。雄性交接器中叶顶端有非常粗大的凸起,雌性交接器呈长圆柱形。体呈浅黄色,具有蓝褐色横条斑花纹。附肢黄色。尾肢后部呈鲜艳的蓝色和黄色,边缘毛为红色。成虾雌大于雄,体长可达12—20厘米[2]。
二、生活习性
1、栖息与活动
自然栖息于水深10~40m的海域,喜欢栖息于沙泥底,具有较强的潜沙特性,白天潜伏在深度3cm左右的沙底内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觅食时常缓游于水的下层,有时也游向中上层。其适温范围为25~30℃。最适盐度范围为25~30。主要摄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兼食底层浮游生物。产卵盛期为每年12月至翌年3月[3]。
2、对环境的适应性
①对盐度的适应:日本对虾为广盐性虾类。对盐度的适宜范围是25-30‰,但高密度养殖时适应低盐度能力较差,一般不能低于7‰。
②对温度的适应:日本对虾属亚热带种类,最适温范围为25-30℃,在8-10℃停止摄食,5℃以下死亡,高于32℃生活不正常。
③对水中溶解氧(DO)的要求:日本对虾在池养中忍受溶氧的临界点是2mg/l(27℃时)低于这一临界点即开始死亡。耐干能力强,是较易长途运输的种类。
④对海水pH值的适应:海水pH值较稳定,一般在8.2左右,但虾塘pH值多数变化较大。日本对虾对pH值适应值为7.8-9之间。
小白菜:分布极广,中国沿海、日本北海道以南、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非洲东部及红海等均有分布。
小白菜:中国沿海1~3月份及9~10月份均可捕到亲虾,产卵盛期为每年12月~翌年3月份,虾汛旺季为l~3月份。
小白菜:常与斑节对虾、宽沟对虾混栖。
小白菜:每年4至5月份,竹节虾洄游产卵,8月中旬进入渔获期。
日本对虾含肉率为39.21%,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77.16% 和1.79%,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17.74% 和2.08%。肌肉(干样)中18种氨基酸总量(TAA)为70.68%,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0.72,其构成比例低于鸡蛋蛋白标准,但高于WHO/FAO标准。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计算结果,得出日本对虾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5 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35.71%(干样)。日本对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占脂肪酸总量的64.04%,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分别为1.70% 和10.92%,多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含量高于其他几种经济虾类及淡水鱼类。铁和锌含量丰富,镉、铬、镍等有害元素含量低。表明日本对虾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生活周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