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泰坦蟒是一种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蚺蛇,是已知最大的蛇类,是现代大蚺蛇的近亲,属蛇类,是变温动物。
木槿:泰坦蟒体长达9~15米的巨蟒,重约1.135吨,生活在南美洲哥伦比亚北部的热带雨林里,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其灭绝的主要因素。
小白菜:2011年的《 自然》杂志发表了科考学家Jason J. Head等人的论文《新 热带界古新统发现巨型蟒蛇暗示过去 赤道更热》,文中称在南美洲 哥伦比亚东北部的瓜希拉半岛大约6000万年前到5800万年前的 塞雷洪组(Cerrejon Formation)地层发现了一条巨大的蛇类 化石。命名为塞雷洪泰坦蟒。
一、形态特征
泰坦蟒为体长达9~13米的巨蟒,28条蛇中最大的8条,重约1.135吨。现(截至2012年4月)存最大的蛇,包括长约7米的森蚺(现存最重的蛇)和长约8米的网纹蟒(现存最长的蛇);而现存最小的蛇,卡拉细盲蛇,身长只有10厘米。此前最长的化石蛇,是 非洲巨蟒,出土自埃及,长7—12米。泰坦巨蟒也和现代蟒蛇一样,雌性的体型要远大于雄性。
二、生活习性
科考人员表示,与其他蛇类一样,泰坦蟒可能总是在水边游弋,一旦crocodilyform鳄放松警惕.就出其不意缠住其身体,令这个“小家伙”窒息而亡,并将其吃掉。如果成功逃脱泰坦蟒的魔爪,crocodilyform鳄则可能以小蛇、青蛙、蜥蜴和大、中、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在体长达45英尺(约合13米)的Titanoboa cerrejonesis巨蟒面前,体长仅7英尺(约合2.1米)的Cerrejonisuchus improcerus鳄根本不堪一击。两者之间的战斗“呈一边倒的局面”。即便是最小的Titanoboa蟒,面对我们发现的最大的crocodilyform鳄,都不会给对手任何机会。
泰坦蟒由于属蛇类,是变温动物,这项发现也暗示了,当时的其生活的热带地区比研究人员原先估计的更温暖,平均气温为 32℃,只有这样的气候才能让蛇长得这么大,而现代当地的年平均气温为 26℃至28℃。
此外,泰坦蟒的交配习性也和现代蟒蛇大多数相同,首先是较小的雄性判断在不会有被巨大的雌性吞噬的情况下,得到许可后,形成一个交配球,数条雄性缠绕在雌性身上,互相竞争以获取交配权。雌性则在吃饱了的情况下,用自己体内的能量保持在七个月内不吃不喝,从而生下小蛇。
三、分布范围
2004年至2007年间,考古学家在挖掘 哥伦比亚东北部一座露天煤矿(此处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 化石遗址)时,在相邻的两个地方找到了 泰坦蟒和crocodilyform鳄的化石。这两种爬行动物都分布于距今6000万年前的南美洲。该化石遗址是让人们对当前生态系统的开端有了初步了解的发现之一。
研究人员指出,除了发现泰坦蟒和crocodilyform鳄比邻而居的证据说明,如今蛇与鳄后代的交锋行为也进一步体现了这两种爬行动物之间的天敌关系。例如, 亚马逊流域的现代 水蟒(包括当前世界最大蛇类头衔保持者绿巨蟒)常常以鳄鱼家族的现存成员为食,如凯门鳄。
小白菜:泰坦蟒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形象地说,它们就像是将现代蟒蛇放大后的产物。
小白菜: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泰坦巨蟒灭绝的主要因素。
小白菜:冷血动物都会受到所处环境的温度影响,因此当气温出现剧变,它们便不能通过环境的温度来调节体温。
小白菜:而像泰坦巨蟒这样巨大的爬行类,一般需要在平均气温30℃~34℃的环境下才能得以生存。
生活周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