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原林蛙(学名:Rana kukunoris)是蛙科、林蛙属的两栖动物,中国特有种。
体形较粗短;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而略尖;鼓膜约为眼径之半;犁骨齿两短列斜线;舌后端缺刻深。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端钝圆。后肢较短;内蹠突呈长椭圆形,外蹠突极小或无。背面皮肤较粗糙。背部及体侧有分散较大的圆疣及少数长疣,有的其间尚有小疣或痣粒。背面灰褐色、棕褐色、棕红色或灰棕色,疣粒颜色略浅且常围以黑色,背侧褶色亦较浅,为棕黄色、棕红色或灰黄色;鼓膜部位有黑褐色三角形斑;体侧散有深色或红色点斑,近胯部绿黄色;股内侧及外侧分别为绿黄色和肉红色。
高原林蛙多生活在海拔2000-4200米高原地区的各种水域及其附近的湿润环境中,以湖泊、水塘、水坑和沼泽等静水域及其附近的草地、农田、灌丛、森林边缘为主要栖息地,河流、流溪和泉水沟等流溪水域的缓流处亦较常见。成蛙白天常隐伏于水域岸边的杂草、灌丛、作物丛、石块下或泥洞内,黄昏后外出活动。行动较为敏捷,若受惊扰即迅速跳入水中或潜藏于草、灌丛下。9月下旬至10月初陆续进入冬眠期,于翌年3月下旬前后出蛰。捕食昆虫、蜘蛛、蚯蚓等小动物,以及植物的草籽、草茎、叶片等。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西藏、四川。
雄蛙体长56毫米,雌蛙体长62毫米左右。体形较粗短;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而略尖,突出于下唇;吻棱较钝而明显,颊面向外倾斜有一浅凹陷;鼻孔在吻眼中间,眼间距小于鼻间距和上眼睑宽;鼓膜约为眼径之半;犁骨齿两短列斜线,位于内鼻孔内后方;舌后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较细长,指长顺序为3、1、4、2;指端钝圆;关节下瘤发达,内、外掌突均明显,外掌突较小。后肢较短,约为体长的160%,后肢前伸贴体时胫关节前达肩部或鼓膜,个别的达眼后角,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略重叠;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足比胫长;第三、第五趾等长,趾略扁而末段变窄,趾端钝圆;蹼较发达,略超过2/3蹼,即除第四趾两侧的蹼达到或略超过第三关节并以缘膜达趾端外,其余各趾之蹼均达趾端,蹼缘缺刻较浅,外侧3趾间的缺刻最深处几乎达到各趾第三关节之连线,外侧蹠间蹼不甚发达;关节下瘤小;内蹠突呈长椭圆形,其长约为第一趾长的1/2,外蹠突极小或无。
背面皮肤较粗糙。背部及体侧有分散较大的圆疣及少数长疣,有的其间尚有小疣或痣粒;背侧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与颞褶上端相连,随即折向中线,然后再向后延伸达胯部,在颞部上方形成曲折状;口角后的浅色颌腺向后延伸至前肢基部,其末端略粗。腹面皮肤光滑,仅股基部有密集扁平小疣。附褶有2条,较明显。
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背面灰褐色、棕褐色、棕红色或灰棕色,疣粒颜色略浅且常围以黑色,背侧褶色亦较浅,为棕黄色、棕红色或灰黄色;有的个体在两眼之间有一黑褐色横纹;鼓膜部位有黑褐色三角形斑;体侧散有深色或红色点斑,近胯部绿黄色;四肢背面具黑褐色横纹,股、胫背面一般有4-5条;股内侧及外侧分别为绿黄色和肉红色。雄蛙腹面多为粉红色或黄白色,雌蛙一般为红棕色或橘红色,有的个体在咽、胸部散布有灰褐色或褐色斑点。液浸标本背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各部位的深色斑纹仍清晰;腹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咽胸部有斑点者尚清晰。
第二性征
生活周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