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犯罪心理学中,关于变态杀人有个特点,杀人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凶手会将作案过程在心中反复回忆,对于变态杀人狂来说,杀人是一种艺术。
根据得到的线索,当地警方判断,雕刻家此人有重大作案嫌疑,拍照行为证明他知道墙内封有尸体,还特意在那房间住过一晚。那天晚上,他做了什么呢?会不会用整个晚上凝视着那面墙发呆出神,或者用手指敲敲墙壁,对着墙内的尸体自言自语?
聂云和支队长实施抓捕的时候,雕刻家已经带着老婆和女儿逃之夭夭,离家前他对邻居说去省城旅游,还带走了自己的获奖证书。第二天的省报上刊登了一幅雕塑作品照片,那作品正是混凝土包裹着尸体的雕像。当时在场的民警对前来帮忙的雕刻家没有防备,这张照片应该是他用手机偷偷拍摄下来的。沈琛联系了报社编辑,编辑并不清楚雕像里有尸体,只知道雕刻家是省内知名艺术家,所以就刊登了这张雕塑作品照片。当时,雕刻家亲自去报社投稿,还提供了自己的获奖证明。他声称,这是他最好的作品,能够轰动世界!
当天的报纸被抢购一空,犯罪嫌疑人雕刻家声名大震,一夜间成为焦点人物,报纸上那张混凝土尸体照片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全国各地的媒体云集案发地点,案发宾馆每天都有记者在拍摄报道,那修鞋老头接受过近百次采访。当地公安局局长迫于压力,不得不召开记者招待会。
记者招待会前夕,众多媒体架起“长枪短炮”,久久等候,然而当地警方没有一个人前来。
当地公安局局长、支队长和调查组的意见发生了很大分歧。
当地公安局局长认为应该借助媒体的力量,发布B级通缉令,在全国范围内对雕刻家实行公开通缉。
支队长的观点是取消记者招待会,凶手落网前,不适合透露过多案情,并当即表示,他和雕刻家是朋友,熟悉雕刻家的社会关系,若是由他带领一个抓捕小组去省城,调查雕刻家的落脚点,成功抓捕或者诱捕的希望很大
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调查组一言不发:叶凌薇和奥斯顿哈欠连天,他们已经几天没睡觉了;吴苗和聂云都有些心不在焉;沈琛和程铎在讨论案发当地的特色艺术品;叶辞尘看着案卷,若有所思。
叶凌薇:(打了个哈欠)怎么了,哥哥?你是想到什么了吗?。
叶辞尘:……那个雕刻家不是凶手。
这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警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犯罪嫌疑人,竟被调查组轻易地否定了。
案发当地公安局局长:如果他不是凶手,他怎么会知道墙内有尸体呢?
叶辞尘:只有一种可能,他是一个目击者。
支队长:他是一号犯罪嫌疑人,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他。外面的记者认为他就是杀死金叔的凶手,他要是无辜的目击者,为什么要潜逃呢?还欺骗报社编辑,发布封有尸体的照片,这么明目张胆。我觉得,这是他穷途末路的一种疯狂行为。
吴苗:雕刻家把墙内的尸体当成是一件艺术品。
聂云:当时你叫他来帮忙,这是一个偶然的因素。如果他是凶手,封尸在墙中,过了半年多,警察又找他帮忙去掉尸体外面包裹的混凝土,这也太巧合了吧?
叶辞尘:至于为什么偷拍照片,还明目张胆地发表在报纸上?我的答案是,他想出名。
叶凌薇:(打了个哈欠)总之,我哥哥的意思是他现在已经知道凶手是谁了。
奥斯顿·班尼斯特:(伸了个懒腰)所以我们现在该出发去记者发布会了。
案发当地公安局局长:……那好吧,你们调查组去召开发布会,我们不参加,出了事情你们负责!
—————————————————
Y档案纪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