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1979年刘家辉主演的《茅山僵尸拳》虽然用了赶尸为题材,但那只不过是个插曲,片中的僵尸也非真正的僵尸,影片则是宣扬着功夫精神。
倒是在1974年,邵氏电影公司与汉默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了一部西方吸血鬼和本土“湘西赶尸”传说的《七金尸》在当时颇受关注,影片由英国人执导,刘家良担任动作设计,姜大卫、刘家荣等人联合主演,可算得第一部东西结合的僵尸片。不过,可惜的是,邵氏公司对该片的宣传攻势虽强,但由于影片风格怪异,内容杂糅,东西两方观众都不能接受,票房最终惨败。并由此导致之后十年,香港鲜有人再敢碰僵尸题材![3]
到了80年代初期,以许鞍华、余允抗、于仁泰等新浪潮导演拍摄的《疯劫》、《撞到正》、《凶榜》、《山狗》、《灵气逼人》等惊悚鬼怪电影,运用先进的拍摄技巧、个性化的创作理念,营造出空前的恐怖气氛,令本土观众耳目一新,叫好叫座,反应热烈;与此同时,洪金宝融合功夫喜剧与鬼怪元素的《鬼打鬼》系列则开创了“灵幻功夫片”潮流,票房鼎盛,极受欢迎;至此,香港的惊悚鬼怪电影方才真正大行其道,其势不衰。
低成本制作的“灵幻功夫片”大获成功,使得洪金宝和他的宝禾公司尝到了甜头。继《鬼打鬼》、《人吓人》、《人吓鬼》之后,洪金宝又开始尝试将僵尸题材融入“灵幻功夫片”中,不过当时洪金宝等人对本土民俗传说的僵尸显然没有信心,而是想借西风,70年代风行欧美的“吸血僵尸”吸引香港观众的眼球,因此,打算专门聘请了英国拍吸血鬼电影的高手设计造型及吓人桥段,但后来洪金宝、刘观伟、林正英等人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发觉西洋吸血鬼的想法始终无法与他们的灵幻功夫融合,便放弃了这一做法。[3]
恰在这时,于仁泰与许冠文拍出了一部《追鬼七雄》,影片向传统民俗取经,借“赶尸”为噱头,以郑则仕、许冠英的赶尸道士大战僵尸的情节制造笑料和紧张气氛,虽不算特别成功,却启发了洪金宝、刘观伟等人。于是,宝禾公司创作组转而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民俗趣味,力求影片风格与《鬼打鬼》系列的“功夫·喜剧·灵幻”一脉相承,终于在1985年完成了香港僵尸片中具有开创意义的经典之作《僵尸先生》。
二、《僵尸先生》成滥觞:
香港的僵尸电影只是功夫片的借尸还魂”——香港影评人此话确实一针见血。单拿《僵尸先生》来说,当年功夫片中最常见的民初背景、师徒关系、斗趣情节都被编剧直接套用到影片中,有关“僵尸”和“茅山术”的具体细节则极具民间色彩,用糯米、墨线、桃木剑、黄纸符降制僵尸的民俗传奇手法都被《僵尸先生》统统吸收,并被“九叔”林正英用极其专业的“茅山”手法一一施展开来。
僵尸的造型动作特征同样向民俗传说取经:身着清朝官服,双手伸直,双足并拢如麻雀般一蹦一跳,以人之呼吸辨别方位(同理,人闭呼吸可避僵尸,这也是《僵尸先生》最令观众印象深刻之处,由此该片在台湾叫作《暂时停止呼吸》)。但即便如此,片中僵尸獠牙利爪,人被咬中吸血亦变僵尸仍然受到吸血鬼以及丧尸电影的启发。[3]
欲望之都S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