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注释译文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鉴赏
众里寻他千百度其他含义
宋代辛弃疾的诗作
《众里寻他千百度》是由宋朝爱国诗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收录于《唐诗宋词》之中,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众里寻他千百度
寓意
寻觅之苦
思想感情
表现诗人对理想的执着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文学体裁
词
作品出处
《稼轩长短句》
朝代
宋朝
目录
作品原文
青玉案·元夕①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
更吹落,星如雨③。
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
笑语盈盈⑨暗香⑩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
众里寻他千百度
注释译文
【译文】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亦如凤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那人千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不可确考,学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作于南宋乾道七年(1172),有人认为作于淳熙元年(1174)或二年(1175),也有人认为创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还有人认为创作于淳熙九年(1182)至绍熙二年(1191)之间。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辛弃疾强烈的报国心和对外疲软、主和派占上风的政治背景都是相同的。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怀着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创作了这首元夕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欲望之都S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