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其他含义
中国古代的坛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坛既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组建筑群的总称(狭义的祭坛仅指祭祀的主体建筑---或方形或圆形的祭台,而广义的祭坛则包括了主体建筑和各种附属建筑)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坛(tán)
拼音
tán
繁体
壇
目录
涵义及意义
天坛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最初的祭祀活动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进行,逐渐发展为用土筑坛。坛早期除用于祭祀外,也用于举行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帅等重大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型随天、地等祭祀对象的特征而有圆有方,做法由土台演变为砖石包砌。
坛既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组建筑群的总称(狭义的祭坛仅指祭祀的主体建筑---或方形或圆形的祭台,而广义的祭坛则包括了主体建筑和各种附属建筑)按后一含义,它包括许多附属建筑。主体建筑四周要筑一至二重低矮的围墙,古代称为“壝”,四面开门。墙外有殿宇,收藏神位、祭器。又设宰牲亭、水井、燎炉和外墙、外门。内墙和外墙之间,密植松柏,气氛肃穆。有的坛内设斋宫,供皇帝祭祀前斋戒之用。整个建筑群的组合,既要满足祭祀仪式的需要,又要严格遵循礼制。
历史建制
中国历代各种坛的建筑制度有所不同,如天和地、社和稷,有时分祀,有时合祭。早期的祭坛主要祭天地,后汉时在宗庙右侧建社稷坛,之后逐渐建立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先蚕坛等。
都城各坛,其坐落方位,各个朝代有所不同。清代分布于北京城内外的坛有圜丘坛(天坛)、方泽坛(地坛)、朝日坛(日坛)、夕月坛(月坛)、祈谷坛(天坛祈年殿)、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太岁坛、先蚕坛等。其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别位于都城的南、北、东、西四郊。
建筑形式
坛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 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现存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现存祈年殿的前身,是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建造的天地合祭的大祀殿。嘉靖十九年(1540)在大祀殿原址建成行祈谷礼的大享殿(即如今的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别覆以三种颜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1751)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见彩图)。社稷坛则一反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方式,把拜殿设在坛的北面,由北向南祭拜,这是根据《周书》所说的“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向南,于北墉下,答阴之意也。”
欲望之都S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