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魂铃》余光中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而来。
——《催魂铃》余光中
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己,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
——《催魂铃》余光中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里说:“情人们只有在不能喁喁私语时才要写信。情书是一种紧急救济。”他没有料到电话愈来愈发达,情人情急的时候是打电话,不是写情书,即使山长水远,也可以两头相思一线贯通。以前的情人总不免“肠断萧娘一纸书”,若是“玉珰缄札何由达”,就更加可怜了。现代的情人只拨那小小的转盘,不再向尺素之上去娓娓倾诉。
——《催魂铃》余光中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和迷信吧,何必赶得素娥青女都走投无路,“逼神太甚”呢?宁愿我渺小而宇宙伟大,一切的江河不朽,也不愿进步到无远弗届,把宇宙缩小得不成气象。
——《催魂铃》余光中人间的战斗应是理性的,自觉的,有理想有选择的,为国族自由与生存而兴的战斗。那种血流五步的蟋蟀式的私斗,早该扬弃了!谁愿把自身当成蟋蟀,自己玩弄自己呢?
——《蟋蟀》司马中
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只是因为年轻啊》张晓风生命有如一颗神话世界里的珍珠,出于砂砾,归于砂砾,晶光莹润的只是中间这一段短短的幻象啊!然而,使我们颠之倒之甘之苦之的不正是这短短的一段吗?
——《只是因为年轻啊》张晓风虽然早已过了激情的年代,以及华兹华斯所谓青草光辉闪耀的时代,但在怀旧的追述里,我仍保持着一种浪漫固执的向往。
——《怀旧》张错一个从小在鼓浪屿长大的江南少年,而今,在这异乡三十年的离家岁月,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人了。在鼓浪屿看海峡,在异乡滨海的小镇看海峡,有什么不同呢?共属一道海峡,而故乡却是在海峡的对岸。今生是必须埋骨此地了……老人竟然感叹了起来,眼角是润湿的。
——《千手观音》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真实,这种真实只能以生活之眼捕捉,而不能以旅人之眼睛观看。
——《旅人的眼睛》张让
许多作家写他们居住的地方……他们写的不是外在的音容笑貌,而是里面的动荡哀乐。
——《旅人的眼睛》张让我要以一个居民的身份认识所到的地方,知道那里的山水节气,了解在那个环境生活的甘苦。我想要捕捉属于每个地方的特质,也许是天空的颜色,城镇的格局,或者是居民的口音。我想要在出发前便略有所知,到时能够看见内在生命的肌理,而不是游客一味寻乐的平面。
——《旅人的眼睛》张让有时幻想以一种极端素朴的方式旅行,扛一个背包,走路,骑脚踏车或搭便车,住廉价的旅馆,吃粗简的食物。不为强调贫穷和受苦的优越,而是为回避过度舒适带来的隔阂甚至虚伪。我考虑的是一个旅人怎样能看到真实的问题,不关系道德、宗教和任何理论教条。
——《旅人的眼睛》张让我喜欢旅行,或者说,需要旅行。经常便会有坐立不安的情绪,觉得应该走了。不管到哪里,总之拔脚离开这里。而我很清楚问题只在“这里”和“那里”,是欲挣脱时空的企图,是打破现实的渴望。而所谓现实,是四面八方,物质和心灵无法超越的局限。我不谈时光旅行或永恒,我只谈一点叛逆的自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旅人的眼睛》张让
藏书文案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