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2月哈尔滨被日本侵略者占领,8月大水淹了哈尔滨。而汪恩甲说回家取钱,则一去不复返。萧红怀有身孕,困在旅馆。萧红-给《国际协报》写信求援,在裴馨园及萧军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困境,不久与萧军同居,过着十分贫困的日子。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了创作生涯。1932年年底,写出了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1933年10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地下党员舒群等人的资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
日本侵略者进驻哈尔滨以后,对新闻出版事业的控制越来越紧,作家的创作受到严重的摧残。1934年夏,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保护党外进步作家,帮助萧红、萧军离开哈尔滨去青岛。在青岛,萧红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由于青岛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组织又帮助萧红、萧军去上海。1934年10月底,萧红、萧军到上海后,立刻给鲁迅写信,希望能早日与鲁迅见面,请求指导。11月30日,在上海内山书店,萧红终于见到了十分崇敬的鲁迅先生。萧红投奔到鲁迅身边,这是她一生中的重大转折,是萧红创作道路上的新起点。在鲁迅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她创作发表了许多小说、诗歌和散文。出版了散文集《商市街》,小说、散文集《桥》。尤其是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出版,倾注了鲁迅先生的许多心血。《生死场》是一部真实地反映北方人民的生活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现实主义作品。鲁迅为这部书的出版进行多方努力,但书稿被国民党当局扼杀,鲁迅决定作为"奴隶丛书"之三,自费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生死场》作序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了,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1935年12月,《生死场》出版,在进步文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萧红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此,在鲁迅的教诲下,萧红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我国在国际上为数不多、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
1936年,萧红和萧军在生活上逐渐好转,但在感情上却出现了摩擦,由于萧军有了"旧相识",给萧红的精神和身体造成了较大刺激与损伤。为了摆脱痛苦和烦恼,同年7月,萧红去日本,在日本东京呆了半年,其间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她把对导师的无限怀念,寄托在她的作品中,在日本她写了《海外的悲悼》。1937年4月回国,写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以后陆续写了《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断》、《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文章。萧红的这些文章,情真意切,生动地刻划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真实地记载了鲁迅先生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关怀和培养,为我们研究鲁迅生平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疯婆子要彩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