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杨定一博士《奇迹》,供参考:
“洛克菲勒大学也许是全世界最迷你的大学,却集合了各领域的精英,包括数学、物理,更不用谈最核心的生化和医学。前面也提过,在很短时间内,就累积了二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我自己的专业是生物医学,主要是分子免疫和细胞生物。但是,我年轻时,更喜欢探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类纯科学的领域,也自然喜欢接触数学跟量子物理的研究员。当时,我担心自己基础不够,晚上还另外到纽约大学去上研究所的数学课。
洛克菲勒大学那时大约有六十位教授,如果我没记错,其中只有两位华裔。从哈佛大学聘来的王浩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的领域是数理逻辑,也就是用数学来研究逻辑。我跟他接触,马上感受他和别人不同。他跟杜博斯一样有很浓的哲学倾向,只是他用数学来解释哲学。
是王浩教授,介绍给我哥德尔的数学定理。哥德尔的数学定理,是在探讨自然数 (natural numbers)。我在之前的作品提过,假如用一般人的语言来讲哥德尔定理,最多是在说:处在一个封闭系统,你绝对不可能解释架构之外的现象或动力。一个人要从这个框架跳出来,才可以理解框架外的世界。
然而,要从这个框架跳出来,是相当难。因为所谓的「跳出来」,也只是落到一个更大的框架。这也代表,人类全部的突破,必然是观念上彻底地变更(典范转移 paradigm shift) 才可能达到。
当时,我记得,他课堂上的学生都是主修物理和数学的研究生,他很慷慨让我参与旁听。然而,课堂上,往往是我和他两人在对话。
我记得,当时王浩也很期待我们的谈话。他没有想到,竟然有人可以在意识的层面亲自体会到哥德尔的理论。除了课堂之外,我们也会约时间讨论。有时候本来只约半小时,但是到后来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而他对于我们的谈话相当欢喜。从他的角度来看,本来只能从理论架构在解释哲学,却突然出现一个年轻人可以验证,特别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为他验证这一整个理论。
有时,碰到数学上的盲点,他会在课堂上让我用哲学的角度来解释,让大家从另一个层面理解数学的意义。哥德尔定理给我一个语言,让我可以很容易从相对的层面,进入绝对的讨论。我也用我个人的体验,来验证哥德尔定理在相对的范围其实是对的。
现在,王浩已经过世二十多年。这些互动,在我人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让我回味再三。很多年后,我用哥德尔定理带出全部生命的观念。虽然知道它没办法表达意识谱的全部,但至少可以让我在语言上用更清晰的方式来说明。
除了王浩,还有一位柯恩博士 (Dr. Edward Cohen),这个领域一般缩写成QED,刚好和数学证明完成时最后写的Q.E.D.(由此得证)是相同的三个字母。
量子电动力学,是量子物理和狭义相对论的交会,通过这个领域,可以用量子力学来解释一般现象。比如说,解释光和粒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个领域,也可以说是古典电磁学用量子的语言来延伸。
我父亲是电子学专家,当时还在大学教书。我不到七岁时,已经读完他书架上所有的物理和数学的书籍,包括后来在一九七七年拿到诺贝尔化学奖的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1917-2003)的《非平衡态统计力学 (Non-Equilibrium Statistical Mechanics,1962)》。他文章的流动,甚至他的公式,在我读来,就像读诗、像听古典音乐那样的美,让我进入一个不同的状态,真是不可思议。我相信不只是我有这种体会,也有越来越多科学家体会到他的突破是前所未有的,才会颁给他诺贝尔奖。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