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S能够拥有满足条件的I!吗?虽然这种I!完全是可设想,但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意识的串行原则”(‘the serial principal of consciousness’,简称SPC)直接反对了该原则。SPC是指我们的意识活动与串行的电路一样,在同一时刻S只能拥有一种意识活动。“双目竞争”(binocular rivalry)实验就证实了这一原则:当被试的左眼与右眼被同时展示两个不同的图像时,他(她)们所意识到的不是两个图像的融合,而是“交替”意识到那两个不同的图像。注意在特征空间的“节律探照灯”加工模式也表明,大脑对于目标特征的注意以每秒200-300ms的速度在多个特征物之间进行切换,而没有对不同目标特征平均地分配注意。因此,根据目前的认知心理学实验,SPC是具备合理性的。根据前文中对意识活动的刻画:I!是指S觉知到Q, Q在I#中被觉知到,而S则在I中被觉知。如果SPC成立,那么由于S与Q处于两个不同的意识活动之中,I!不能成为一种实在的意识活动,即S与Q实际上不存在于同一个意识活动中。这样一来,“感受质”(Q)便不具备“私人性”的特征。
五.结论:“脑-脑”融合与“感受质”的消解
结合目前心灵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我对“感受质”这一人类意识和机器意识的“难问题”进行了刻画,并通过考察丹尼特与查尔莫斯围绕“哲学僵尸”思想实验的争论,表明对“感受质”的全面否定在目前看来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感受质”的“私人性”特征的探究表明,认知者对于“感受质”的觉知与她对自身的觉知不能处于同一个意识活动中。由于 “感受质”实际上不具备“私人性”特征,而这意味着前者可能被公共的方式所测知甚至“再现”。因此,无论是人还是人工智能意识的“难问题”将变为“易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大学和科技公司在“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领域的研究对于解决“感受质”问题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脑机接口指在“人脑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不依赖于常规大脑信息传输通路(外周神经和肌肉组织) 的一种直接通信和控制技术” [19]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主导研发的“LUKE 手臂”已经可以为通过“机-脑”连接,为患者提供类似“感受质”的体验,患者通过佩戴“LUKE 手臂”能够产生“软”、“硬”的触觉,他们可以实行一些与人类手臂一样精微的操作,比如摘取葡萄和与他人正常的握手。目前为止,科学还不能使我们完全理解人脑产生意识活动的基本原理,也没有造出有意识的人工智能,但在实验动物身上已经能初步实现对情感的“读取”与“写入”。 [20]这似乎预示着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感觉经验将能被机器再现,并实现“机-脑”甚至“脑-脑”之间的感觉共享。
参考文献:
1. Chalmers, David John.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p96. ↑
2. Yousef, Ahmad, et al. "An Edge Detection Approach For Conscious Machines." 2018 IEEE 9th Annu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IEMCON) IEEE, 2018. ↑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