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的朋友仅仅是一台仪器,那么我们在第一次查询仪器测量结果之前,我们可以很安心地用叠加态来描述猫和仪器:仪器此时处于观测到猫死和观测到猫活的叠加态。但是现在实施观测的不是一台仪器,而是我们的朋友,这就未免太过奇怪了:我们的朋友不可能处于看到猫死和看到猫活的叠加态。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我们的朋友和一台仪器没有任何区别,但是这很难令人接受。因为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假设我们的朋友应该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印象和感觉 – 他应该的印象不会处于两种状态的叠加,而是应该有着确定地感知到猫死或猫活的印象。否则的话将会让我们陷入唯我论 – 我们逻辑上无法证实别人是否有着和我们一致的印象,从而断然否认他们的意识。从逻辑上我们的确无法否认唯我论的可能性,但是物理学家们极不愿意陷入这个泥潭。所以更加自然的观点就是,我们必须认为在我们知道猫态坍缩之前,它就早就已经被坍缩了:它坍缩在我们的朋友看到它的那一刻。也就是说,一台没有意识的仪器可以处于叠加态,但是一个有意识的人却必然会使得叠加态坍缩。因而,结论就非常简单了:
“It follows that the being with a consciousness must have a different role in quantum mechanics than the inanimate measuring device”(于是乎,我们知道在量子力学中,一个有意识的生物与无意识的仪器有着不同的作用。)
那么,不可避免地,我们必须认为,意识是使波函数坍缩的罪魁祸首。
这就是“冯诺依曼-魏格纳诠释”(简称VW诠释)。魏格纳的朋友的思想实验,其实就是把冯诺依曼的测量因果链用一种非常形象的形式向我们表达出来了。冯诺依曼首次提出意识可能与坍缩有关,而魏格纳随后把这个论述具体化,明确化了。
但是,VW仍然有着巨大的模糊空间,例如说,我们可以问什么是“意识”?我们怎么来判定一个观察者是有意识的?一般我们认为人类有意识,但是猫狗有没有?鸡鸭呢?甲鱼呢?蚂蚱?蚯蚓?变形虫?如果猫是有意识的,那么薛定谔猫就不会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因为它自己就把自己给坍缩了。其次,如果我们认为只有人类的意识才算意识,那么我们人类为何在宇宙中有着如此特殊的地位、可以把宇宙的叠加态坍缩掉,并且造就了宇宙现在的状态?
更有甚者,如果我们接受了“意识坍缩波函数”这种说法,那么一个逻辑必然就是,意识不但是创造了宇宙的现在状态,它还创造了宇宙的整个历史!因为宇宙早期还不存在意识生物的时候,按照这种逻辑显然是没有什么东西使它坍缩的,于是宇宙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一种模模糊糊,云山雾罩的概率云。这种存在状态一直保持到宇宙中第一个意识出现,它看了一眼宇宙,于是宇宙就坍缩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包括它的一切历史,从大爆炸到原子的形成再到星云星系的整个演化,就都变成了现实。也就是说,在150亿年的现在,一个意识看了一眼,就导致了150亿年前,宇宙诞生了!
哥本哈根诠释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谈及意识这个话题,因为玻尔显然明白,在物理学理论中引入“意识”这个不属于物理世界的概念是多么危险。然而,不论玻尔多么不愿意,对哥本哈根的穷究就必然会导致导致意识坍缩的结论 - 这种结论几乎就是逻辑必然的,只要我们认定这个宇宙存在着一个一致的、普适的理论,就不得不如此。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