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电线和网线里面传输的信息信号有模拟信号也有数字信号,那么意识内容在神经元生物电波里面传输的应该是模拟电信号,而且应该是不确定的量子叠加态模拟电信号,大脑可能是个量子处理系统,所以才有可能进行如此复杂的日常工作处理。大脑把意识结果存入存储区是确定的量子数字信号模式数据,所以我们的记忆是具体的和离散的。记忆一旦取出来了就要转换称不确定模拟信号才能加入电波信号结构中变成连续的不确定的意识内容进行实时应用才能触发“动念”形成意识,所以大脑就像是个神奇的量子CPU+GPU,能同时处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而且还在能量耗费不高的情况下就做到如此复杂精妙的运算和运转,才能支持个体产生如此纷繁复杂的“动念”,所以协调客观还原理论的“意识以量子的形式存在以我们的身上”的说法从目前的科学发展能达到的程度来看至少应该算是逻辑自洽。
“上帝以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这句话我们没法证伪,但人工智能就是人类以自己为蓝本创造出来,这是十分肯定的,那么人脑和人工智能的电脑有几分相似甚至部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也是合理的了,所以生物语言这个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那也是合理的。万物通过生物语言有了自己的意识,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语言也有了自己的意识,只是人工智能的意识跟人的意识是在不同层面、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并且是不一样的。如果真有上帝,即便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我们,但我们的意识跟上帝的意识肯定不在同一个维度上的,这个话题我们在后面也还会再谈到。
参考资料:提出微管量子意识理论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家及医学家史都华哈默洛夫(Stuart Hameroff)和著名数学物理学家、牛津大学数学系名誉教授、诺贝尔奖得主罗杰·彭罗斯都认为人的意识以量子形式存在,并共同提出了Orch OR(协调客观还原理论)。信息的本质就是能量的变化传递,意识生物电波的本质也是能量的传输,能量传输是量子级别的现象,量子在状态上展现比基本粒子会更加丰富,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他们的说法应该是有道理的,脑电波是量子叠加态电波,意识信息的存储模式也是量子态代码存储模式,在量子叠加态电波的传递运动中,每个位置表达的意义更多,神经元细胞并不是连续链接的,而是跳跃性分散性多维多向链接的,必要时还可以重塑角色和任务互换,所以神经元细胞的链接也就是神经回路可以想象成一张网,而且是张多维多向的网,这也是为什么神经系统工作有如此高效的主要原因,而且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神经系统的分工是可以重塑的。
都华哈默洛夫和彭罗斯提到的微管结构可能就是能激发量子电波和量子电波运行的地方,微管遍布神经系统,微管可能既是量子叠加态电波运行的地方也是量子数码模式意识信息索引存储的地方,因为这样效率最高,而且这能解释为什么大脑的内容存储跟计算机硬盘不一样,硬盘更倾向于块状大片数据连续存储,而大脑完全就是碎片化的,这样虽然有时不太靠谱,但也更有效,大脑也才有可能做到如此高效而不容易紊乱的存储模式,当然因为这种存储模式大脑会有很多盲点、误区和臆想谬误。但我不太赞同他们提到在人体外的量子纠缠效应确定人的意识的观点,我觉得个体的意识就是个体自身的事情,也已经被证明是需要物质和环境基础的。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