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M. Lefeuvre, Merleau-Ponty au-delà de la phénoménologie, Klincksieck, Paris, 1976, p. 353。转引自Chalumeau, Jean-Luc, Les théories de l’art: Philosophie, critique et histoire de l’art de Platon à nos jours, Vuibert, 1994, p. 99。
[2] 杨大春:《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3] 《杨大春讲梅洛-庞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3页。又见《眼与心》中译本,第3-4页。
[4] 刘国英:《视见之疯狂――梅洛-庞蒂哲学中画家作为现象学家》,载《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孙周兴、高士明编,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第27页。
本文对chair采取不同的翻译:刘先生在这里译作“肌肤”,我们译作“肉身”或“肉”。
[5] Adrienne Dengrick Chaplin, Phenomenology: Merleau-Ponty and Sartre, in Gaut, Berys and Lopes, Dominic Mclver,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Aesthetics, 2nded., London: Routledge, 2005, p. 170.
[6] 见Barbaras, Renaud, De l’être du phénomène: sur l’ontologie de Merleau-Ponty, Paris: Jérome Millon, 1991, p. 103.
[7] Merleau-Ponty, L’ œil et l’esprit, Gallimard, Paris, 1961, p. 90.
[8] Merleau-Ponty, Causeries 1948, Seuil, édition S. Ménasé, 2002, p. 14.
[9] Merleau-Ponty, Eloge de la philosophie, Gallimard, Paris, 1953, p. 257.
[10] 这个惯例确切始于何人何时已无从查考,较早采用这一惯例的是曾任比利时新鲁汶大学哲学系现象学中心主任的达弥尼奥(Taminiaux)教授。梅洛-庞蒂作品的较早的中译者刘韵涵女士曾在《眼与心――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文集》的“译者前言”中提到,当她在新鲁汶大学学习时,达弥尼奥教授已经将这三篇文章选作现象学美学的教材,认为它们概括出了法国现象学派的美学观。按照此文末尾所署日期,刘女士就读新鲁汶大学的时间应该在1985年以前。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