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前将近100米处看到了更多的木桩,还有地上的断掉的原木。
继续向前走湖,另一边的是专路和这边的石砖路交汇成为一条路,通往雪山。
风更大了,暴雨倾斜着落下,雷声再起。
路边有白云质灰岩露头。
小路曲折,盐山坡而上,远远地看得到灰黄色的遗迹。最近的一个单独的石柱形状像剑柄,质地为砂岩。吴茗世拍了一个远景。 更远处废墟,呈同心圆排列,内部是一个圆形的台子,外部有拱门,目测5到10米高。吴茗世测量了一下,拱门宽6米,高13.47米,石柱直径2.31米左右。
石台中央也有一个拱门,拱门上也挂着发黄的爬山虎,和在淹没的废墟里看到的样式一样,圆形石台似乎也有一条楼梯往下,但是里面已经填满了土。沿着山坡往上,还能看到一个更薄一点墙,墙上有门形口,这似乎是窗户。吴茗世测量了一下,宽3米,高7.68米。她绘制了一个简略的示意图。
吴茗世记录点位:【78.57-花园,废墟】。
砖石路继续向上,沿路不再有木质栅栏,而是变成了石质的,路愈发陡峭曲折,从上坡往下看零星分布着更多的石柱和石墙。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雪片落下。
突然,前面一座石墙挡住了砖石路的大部分通道,吴茗世从旁边过去。
砖石路到了这个矮山的山顶,然后向下延伸,在前面还有更高的山,路又径直往更高的山里去了。
吴茗世在山顶徘徊了一下,绘制了这部分山坡上石柱和石墙的分布图。
下到山谷,路上有一个破碎的拱门,似乎专为砖石路留出了门,吴茗世拍摄了照片。
沿着十路向更高的山上走,迎面有几根已经腐蚀的木棍插在地上,吴茗世蹲下观察,土壤里可以摸出一些碎布料,它们极其轻薄,轻轻搓一下,就化为粉末。
再往上走就不是砖石路,而是泥路了,它已经许久没有被走过,大雪覆盖一切。
时间已经到了傍晚,云像是火,天深蓝色,风刮着雪往北方去。
泥路原本向西延伸,到了山顶,就拐了弯向北去了。吴茗世站在山顶向北眺望,惊讶地发现,对面更高的山上可以看见更多的泥路,印刻在雪山洁白的身体上,四通八达,像是爬虫在泥岩上留下的虫迹化石。
越过山顶,远远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砂岩石筑群,呈现一个方形的阶梯式模样,最引人注目的是后方一个底下为三角框,往上为直上的两个石柱。吴茗世拍下了照片,石柱和石墙上分布着爬山虎,青绿色的。它们所围绕着的食台的正中央有一个方形的入口。吴茗世能闻到霉菌的气息。
往下有两层,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正前方的墙上有金色的神像。吴茗世拍了照。
两边的墙全部倒塌了。
她离开,沿着泥路又翻过一座山,眼前的景象让她停下了脚步,浑身震悚。
一整列高约百米的尖锐石刺规律的排列刺向天空,像是脊背龙骨的化石。
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不可思议之墙。
地下的岩石像是橡皮泥一样,被搓成了一个又一个尖尖的角,然后被整齐排列,从古到今,没有任何人能解释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吴茗世迈着颤抖的双腿走到它们身边,伸手触摸岩石被扭曲的纹路,就连里面的矿物解理都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扭曲了。石英的油脂光泽被有规律的弯折,角闪时的六边形变成了倒置的心形,柱状也被扭曲成了v状。
吴茗世掏出地质锤,砸向不可思议之墙。颤抖的手几乎握不住锤子。
她观察每根石刺,尽量把每一种扭曲岩石都敲了块标本。
时间流逝,夜幕降临,她原地搭了帐篷,躲进睡袋,火光中观察已经收获的标本。
“这怎么可能。”吴茗世呢喃。
她手里的,就是活生生的奇迹。
持枪地质学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