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满目沧桑
端详大磨盘上的“斑点”——“盘、棒组合”还是“盘、球组合”
上山先民开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个辅助证据,就是“满目沧桑”的石磨盘。
石磨盘的表面,具有明显的规则弧度:盘中心低凹,四周稍凸。仔细端详可以发现,盘面并不光滑,有着许多坑坑洼洼的“斑点”。专家认为,这些“斑点”并非天生,而是人类有意识地凿出来的。
将它们与稻壳联想在一起,一个有趣的猜想诞生了:先民将稻谷放在大磨盘上,用石棒或者石球充当磨具,脱粒工具产生了。而高低不平的盘面,更有利于增强脱壳取米的效果。最近,蒋乐平等人模拟的一次“现代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球)的组合,由此成为上山遗址的又一文化特征。当然,这一猜想是否确实,又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一大谜题。
让人心怀好奇的还有,“盘、棒组合”与“盘、球组合”哪个更接近现实?
蒋乐平在日本考察时,曾经见到过石磨盘和石球的组合。而在我国北方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中,都曾发现石磨盘和磨棒组合。值得一提的是,与上山文化宽厚的磨棒(其实更像磨块)不同的是,它们的磨棒呈长条状,很像今天的擀面杖。
10
探访古河道
“上山人”的活动范围有多大——探访神秘古河道
在上山遗址的西边,有一条新开挖的水沟。
这条看似寻常的水沟,在专家眼里,却是找到了“上山人”活动半径的关键点——古河道。
蒋乐平说,上山发现的石器,以凝灰岩为主料。对古河道进行的剖面研究证实,2米之下有沙石,是古河道的河床。而在河床中,发现了用凝灰岩制成的石磨盘。
那么,石料究竟是先民在河道上捡到的,还是在河流上游的山谷地道开挖而来?这个问题,对于确定“上山人”的活动范围,至关重要。
然而,一系列谜题又接踵而来:古河道的诞生年代,是否就在上山时期?还是后来形成的河道,冲刷了部分上山遗迹?
如果第二个设问成立,那么,目前发现的“上山人”住在高地,是否还可能有住在低洼处的先民?低洼处,是否会有水稻“田”?
在古河床之下,是否还另有遗址?“上山人”是如何依水而居住的?完整的遗址,也即当时的村落会如何分布?
神秘古河道,带来广阔的想象和探索的空间。
11
祭祀活动
部落功能区分之谜——上山人是否已有祭祀活动
陶器研究,又一次激发了学者的想象力。
蒋乐平说,完整的大口盆、易复原的双耳罐,都在上山遗址的南区浅坑中发现,而在北区,有着为数不少的储藏坑,或方或圆,坑中却不见完整的陶器。
“北区的很多坑,既有陶片又有石器,陶片虽然丰富但是零碎。有点类似废弃的‘地窖’。”
根据以往的考古发掘经验,比较完整的陶器,一般都在墓葬中发现。此外,南区发现这样几个长方形的坑:长1.7米左右,宽约40厘米,深30厘米,规制与墓葬坑十分接近。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