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长690公里,约占大运河总长的五分之二。从北到南依次流经: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无锡市、苏州市8市,分为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三段。淮安以北为中运河段、淮安至扬州为里运河段、镇江以南为江南运河段。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锡两市交界的望亭沙墩港,南至苏嘉两市交界的油车墩,全长82.35公里,占江南运河(208公里)的40%。可分为西、中、南三段,西段自望亭的五七桥至枫桥,称为苏锡段,河线顺直,水流偏东西走向,长约18公里;中段原自枫桥经绕苏州古城阊、胥、盘三门外的闹市区,穿觅渡桥南下宝带桥,称为市河段,河线弯曲,水流自西向东沿古城西、南外濠折东复转南,长约14公里,1959年因航行不便,改由枫桥直南,沿枫江至横塘入胥江而至盘门入大运河原线,1985年为进一步改善航道和城市环境,于横塘南开辟新河,穿越胥江,沿北越来溪南下,近石湖折东,经澹台湖至宝带桥汇入大运河原线;南段原自宝带桥,经吴江市所属松陵、八坼、平望、盛泽等镇,于王江泾出省境至嘉兴,称苏嘉段,长约50公里,1980年后为缩短航线,于平望镇西新辟短河,取道烂溪塘至江浙二省交界处的鸭子坝,直趋航州,自此主航线不再经嘉兴,苏嘉段的名称亦成为历史。目前,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全线为四级航道标准,是全国第一条标准化文明样板航道。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运河沿线分布着大量古河道、古驳岸、古驿站、古纤道、古城墙、城门、关隘、古塔、寺庙、古桥、会馆、古民居、古典园林、古街巷等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十里亭、下津桥、上津桥、吴门桥、灭渡桥、运河古纤道、三里桥、安民桥、安德桥九处为与古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
1.十里亭
十里亭位于高新区长江路748号,京杭大运河西岸射渎口,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毁于暴风雨,五十一年(1986)里人朱崘发、朱高湄等发起,浒墅关权署总书王宇灿等助银三百余两重建,1993年底至1994年初,为配合大运河拓宽,吴县文管会将亭西移33米,置于现址。本为古代行人纤夫歇脚之用。亭东向临大运河,单檐歇山式仿木石亭,坐西面东,平面呈方形,面阔3.5米,进深3.8米,鱼龙脊,檐下仿木斗拱,四角立石柱,边长44厘米,全用花岗石砌成。内立明申时行撰《浒墅关修堤记》青石碑1块,碑通高3米,蟠龙圆额,置于赑屃背上,赑屃头已损坏。明太极殿大学士申时行撰文,江西巡抚杨成书,翰林院侍读学士韩世能篆额。碑文已漫漶。亭是苏州地区大运河沿线现存为数不多的路亭之一,也是研究明清时期仿木结构石亭建筑的实物资料。
2.下津桥
下津桥位于阊门外枫桥路永津桥西,跨上塘河(古运河),原名通津桥,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道光二年(1822)再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修。桥为半圆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南连枫桥路,全长36.7米,中宽4.95米,拱券净跨12.2米,矢高6.3米。两侧桥额阳刻楷书“下津桥”三字,桥面石刻涡旋纹,青石拱券并列砌置,花岗石金刚墙,青石长系石端部雕刻花卉,两坡铺设花岗石条石踏步,南28级,北25级。西北部望柱刻有“金阊永善堂重修”、“光绪三十二年秋立”字款,很可能在光绪年间也作过整修。下津桥明建清修,跨古运河,是苏州地区运河上现存为数不多的古桥梁之一,也是苏州市区体量较大的古桥梁。其拱券结构应为明构,对研究运河沿线交通及明清桥梁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上津桥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